第七节 原地踏步走
公元604年,杨坚逝世,杨广继位,
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隋炀帝登场了。
关于李渊早年和杨广的关系,史书上语焉不详。据说李渊外放刺史期间,杨坚曾就废长立幼之事征求过李渊的意见,李渊表示反对。
这只是一家之言,可以肯定的是,李渊即使和杨勇关系不错,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否则以杨广的性格,对于太子一党是绝不会手下留情的。
同时李渊和杨广关系也绝不亲密,这从杨广此后对他的使用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但即使关系一般,也差不到哪里去。
很可能李渊外放为官,没有过多过深地卷入皇权斗争,而是保持了若即若离的超然状态,这才让杨广继位后能够继续留用李渊。
杨坚多疑善忌,对待关陇贵族刻意防范。杨广继承了这一治国思路,这也就决定了李渊的仕途不可能有太大的进步。
果不其然,杨广继位不久,李渊先后调任荥阳、楼烦太守。
荥阳治所就在现在的河南省荥阳市。中原腹地,位置还是不错滴,只是职务并未提升,平级调动。
所谓太守,只是换了个名称而已。大隋建立后,杨坚改州郡县三级体制为州、县两级体制,州一级最高长官称为刺史。杨广继位后,将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两级体制,所以郡一级长官改叫太守。
至于楼烦郡,治所在今天的山西静乐,下面只有三个县,这里在隋朝时属边疆地区。一下从中原大郡调到了边疆小郡,杨广对李渊的态度可想而知。
隋朝刺史或太守任期三年。李渊从杨坚时代起,已先后在五个州郡任职,我们按每个州郡平均三年计算,已过去了大约十五年的时间。
有人说李渊不一定每一任都任期届满呀。说得不错,但总体上来说,按照杨坚父子的治理思路,李渊同志很难出头,别说破格提拔,连提拔也谈不上,因此平均来说,这五个州郡用去十五年的时间也差不多少。
十五年原地踏步走,从三十岁风华正茂的青年熬到了四十不惑的中年,李渊的心态很有可能发生了变化。
姨父姨母玩弄心机,使我难得进步,在我心中已经不再那么亲切,我已经明白了你们的权术,至于表弟杨广,哦,不对,当今皇上,我也没抱多少幻想。
第八节 转机
李渊有些郁闷,但是别急,变化快来了。
李渊太守任期届满,或许是考虑到外放的时间太长了,此时的他年纪已经很大了,如此一味打压实在说不过去,杨广一纸诏书将李渊调到京城,任为殿内少监。
乖乖,终于进中央了,提拔了不是?
你想得太多了。
殿内省负责皇帝的衣食出行事宜,下设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
说白了,这就是皇帝的生活管家,具体事务琐碎复杂,基本上是跑腿干活的事,至于权力,不好意思,没有多少。
何况他上面还有正四品的殿内监。
说到品级,李渊更郁闷,殿内少监还要低一级,是从四品。虽说李渊可能高挂,就像现在的副厅级县委书记、副部级市委书记一样,但这样的安排只能算是平级调动,远远谈不上提拔。
幸好李渊同志性格洒脱,胸怀坦荡,宽厚仁爱,非常能够隐忍,因此他还是默默工作,并没有表现出不满情绪。毕竟刚回京城,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只能老实干活,只要不带情绪,还是有机会滴。
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换做一个性格不好的人,受到打压便满腹牢骚,怨天尤人,甚至大发脾气,怒气冲冲,依杨广同志连亲兄弟都照砍不误的个性,恐怕早就成了刀下之鬼了。
这是李渊留给我们的第三个印象,他不事张扬,隐忍低调。
李渊想的不错。在他的努力下,公元613年升为卫尉少卿。
这是个什么东东?
卫尉寺主管朝廷的武器、仪仗、帐幕等物资。一把手是卫尉卿,从三品,少卿应是正四品。
和李渊同时担任少卿的还有两个,也就是说,作为军械部副部长,与封疆大吏和中央要员相比,李渊依然没有多少权力。
有人说,正四品已经很高了,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干部。
问题是,隋朝官制和唐朝不一样。李世民时期取消了尚书令,左、右仆射也不太管事,那些侍中、中书令都干着宰相的活,普通的六部侍郎可以高挂到正三品,和宰相们一个级别,这时的正四品确实不低。
隋朝的首席宰相是尚书令,正一品,下面有左右仆射,再下面是六部尚书,六部侍郎是正四品。
李渊的职务和侍郎一个级别,但侍郎上面还有一大堆官,没有多少话语权,至于卫尉少卿这个职务,比跑腿办事的强不了多少。就像现在,司局级干部在地方都算大员,但在中央还得干活听吆喝一样。
何况,这时的李渊已经47周岁了,到了接近知天命的年纪。那个时代,经济、医疗都不发达,活不过60的大有人在,活到70的就很稀少了。
按照这个趋势,李渊同志到退休的时候混个三品就差不多了。
或许这辈子就这样了吧,我虽然袭着唐国公的封爵,但一生碌碌无为,哦,不,受人打压,注定不会有什么成就,这就是所谓的命吧。
此时的李渊,面对着一眼能望到头的仕途,内心应该没有欣喜,更多的是悲凉和郁闷。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心情跌落谷底的时候,反转就要来了。
注意,是反转,不是反弹。
反弹是跌多了涨一阵,之后还会再跌,并且跌得更多。反转是跌到最低点,自此一路上涨,永不回头。
就像一支横盘震荡的股票一样,横的愈久,涨的愈高。
李渊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被雪藏了三十年,历练得已经够久了,一旦暴发,将蔚为壮观。
横有多长,竖有多高。
第二章 风来了
第一节 太能作的隋炀帝
李渊的机会,来源于隋炀帝的作。
可以说,假使没有如此能作,哪怕作不到这种程度,隋朝都不可能亡在他手里,李渊同志终生只能作个普通官吏,永远不可能咸鱼翻身,更不可能开国称帝。
隋炀帝太能折腾了,太能作了。他的死,以及隋朝的灭亡,完全是无休止、无限度的作造成的。
大家看看他继位前后做的事情,就可以体会到他作到了什么程度。
第一,独断专行,大肆屠杀宗亲重臣。
杨坚死后,杨广为了消除继位阻力,首先要做的是清除隐患。
最大的隐患就是废太子、大哥杨勇。
他秘不发丧,假传杨坚诏书逼杨勇自尽,杨勇的子孙也先后被杀。
此时老三杨俊已被囚禁致死,老四杨秀已被抓,唯一一个有威胁的便是担任并州总管手握重兵的老五杨谅。
这个兄弟也不是省油的灯,我的话他可能不听,但老爹的话他总得听吧。
杨广伪造了一份诏书,派大将屈突通带着,去宣杨谅入朝。不料隋文帝早前曾与杨谅秘密约定:“如果诏书上敕字上加了一点,就是真诏书,如果没有,就是假的。”
杨谅看到屈突通带来的诏书上少了这么一点,联系到其他哥哥的结局,知道已经出事了,于是盘问了屈突通一番。
屈突通不明所以,闪烁其辞,杨谅更加怀疑,心生恐惧,不久后起兵造反,但由于能力不行很快失败,被囚禁一年后死于狱中。
至此,杨广所有的同胞兄弟全死了。
登上皇位的隋炀帝野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但他发现朝廷中关陇集团势力强大,能干预他的施政,有时他说了话不管用。
为了畅通无阻地推行他的政策,也为了彻底断绝其他家族夺权夺位的可能,他开始解决关陇集团。
他的办法极其简单粗暴,就是挥动屠刀,进行物理灭绝。隋朝九大开国元勋,半数死于隋炀帝之手。
高颎是杨勇的岳父,曾反对废立太子被杨坚免职,隋炀帝继位后为了显示大度又让他担任太常卿,掌管宗庙礼仪。
但他作为杨坚曾经的重臣,施政理念和杨坚高度一致,自然和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贺若弼是隋朝四大名将之一,战功显赫,但性格嚣张,在平陈战役时就不听隋炀帝指挥,不把隋炀帝放在眼里。
宇文弼是汉王杨谅的老部下,时任礼部尚书,这样的人自然容易受隋炀帝猜忌。
三人位高权重,一次随隋炀帝北巡,看不惯隋炀帝铺张浪费,难免议论两句,隋炀帝便以诽谤朝政为名加以诛杀。
鱼俱罗也是名将,身高八尺,声若洪钟,孔武有力,屡立战功,却因天生重瞳,就是一只眼睛有两个瞳孔,传说这是帝王之相,因而被杀。
我查了一下,一目两眸的人很少,可能由外伤或炎症引起,也可能是遗传,一般拥有重瞳的人寿命都不长,根本不是什么好事。鱼俱罗死得实在冤枉。
杨素号称第一智将,早在北周时就随周武帝伐齐,杨坚掌权后大受重用,立下赫赫战功。后来投靠隋炀帝,合谋废了太子杨勇,还有可能助隋炀帝弑父夺位。
这样的人是自己人,自然应当大加重用。
杨素成为第一功臣,一时权势滔天。
按说如此功臣,应当安全了吧?非也。他知道了太多秘密,隋炀帝心里忌惮。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加之他居功自傲,有时会有所失礼,隋炀帝记在了心里,对杨素的态度有了变化,杨素也有所察觉。
杨素病重后,隋炀帝装作派名医诊治,却暗中询问医生,盼望杨素死去。杨素心知肚明,拒绝服药,于是不治身亡。
屠戮功臣的后果,固然保证了皇位的安全,但也引发了负面效应,导致了权贵集团的离心离德。
假如你是隋朝大臣中的一员,见到这位翻脸无情的皇帝,你会怎么样?一定是心惊胆战。因为一旦进入他的视野,哪怕没有失误,只要被他猜忌,你将不再安全。对一个连亲弟弟都要赶尽杀绝的人而言,还有什么人是他不敢杀的?
元老重臣都这种待遇,其他人还会想着誓死效忠、建功立业,求个进步吗?
大概率不会,只要你神智正常。
李渊同志不久将很荣幸地体会到这一点。
第二,贪图享受,骄奢淫逸。
隋炀帝是个典型的太子党、败家子。他生性奢侈,欲望极强,在各地兴建了许多行宫,每座行宫里都养着许多美女,供他吃喝玩乐之用,比如显仁宫、江都宫、临江宫、晋阳宫、西苑等。
这么多宫殿不是大风刮来的,建造它们是要花很多钱、用很多人工的,所以隋朝的劳役负担极其严重。
比如605年隋炀帝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历时十个月,每月征用的男丁徭役就达200万人,死于疲累的十之四五。
607年开始修长城,两次征发男丁达120万。
隋炀帝喜欢扬州,但走陆路既远耗时还长,于是就琢磨开通水路,下令开凿从洛阳到扬州的运河,动用民工300万,完工时死了200万。
据统计,隋炀帝在位14年,十余年间征发的农民不少于1000万人,当时全国的总人口只有4000多万,按男子占一半计算,只有2000多万,再除去老弱病残,估计也就剩下1000万能干活的人。
也就是说,当时全国的适龄劳动力几乎都要被迫去服劳役,死者不计其数,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隋炀帝喜欢旅游,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
他的场面极大,巡幸扬州时带的官员、妃嫔等达一二十万人,所乘坐的龙舟有四重,长达二十余米,高达十余米,相当于今天的四五层楼那么高,船队长达二百余里,所经之地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造成的挥霍浪费十分严重。
第三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三征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