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稍微得闲,翻出旧书,得《国学常识》10册,对比市面上同一主题的书,顿感前人用心用力之深,特向同好推荐。鉴于此书首版于民国十四年,繁体文言竖版,特做翻译。全书文字较多,涉猎亦广,况本人学识、精力有限,未必能全部完成,但做总比不做强。另,谬误不当之处,实属本人学有不逮,与原作者无关,如有同好指正,不胜感激。
小学常识
小学常识
第一章 总说
第一节 小学的意义和范围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
第一章 总说
第一节 小学的意义和范围
小学内涵,主要指《六书》的文字。古人八岁开始学习小学知识,周朝的官保氏主掌全国学子的教育,就是教的《六书》;所谓的《六书》,具体指 “象形” “象事” “象意” “象声” “转注” 和 “假借”。只是当时所谓的《六书》,是小学所教授的科目中的一种;这些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合称六艺,都叫做小学;而当时家塾和地方学校,正是八岁孩童求学启蒙的地方,也被称为小学;所以,古人所称的小学,就好比我们今天所说的小学学校。到了汉代,开始专指前文所说的文字知识为小学,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了小学十家,所收录的著作均是字书和训诂之类。( 《史籀》十五篇,《八体六技》,《苍颉》一篇,《凡将》一篇,《急就》一篇,《元尚》一篇,《训纂》一篇,《别字》十三篇,《苍颉传》,扬雄《苍颉训纂》一篇,杜林《苍颉训纂》一篇,杜林《苍颉故》一篇。)从此之后,所有《说文》《音韵》之类的书,都被称为小学,到了清代,修《四库全书》,把小学具体细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种。所以,综合来说,小学的范围包括了字形,字音和字义三项。我们想要研究国学,如果字形字音都分辨不清,训诂时又缺乏依据,就没有办法阅读古籍,从前休宁戴氏有句话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于小学文字者也。” 还说:“训诂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我心自然之义理,乃因之以明。” 嘉定钱氏说过:“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求义理。” 由此可知,我们不弄明白小学知识,确实无法阅读古籍。我曾看到有记载,西周时史佚教儿子《尔雅》;西汉时规定,能够诵读《籀书》9000字,才有资格为官,可见当时十三四岁的小孩,会写写字的小吏,都熟谙训诂,精通《六书》,而不一定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本书主要讨论字形,也涉及一些训诂知识,至于音韵方面,在另一本《音韵常识》中专题讨论;这么做的原因是,自从魏晋以来,小学方面的学者大家,有专注于研究字书的,有专注于研究训诂的,也有专注于研究音韵的;而音韵学方面的专家和相关著作,历代都有很多,俨然成了一派专门的学问,因此关于音韵就专门另书讨论了。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
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它有两个用处。一是定义自己的固有意义,另一个是把自己定义的固有意义表达给别人;这要求人们把极其轻灵的妙思对应到实际事物上,使事物有形,又要求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事物抽象出来能被理解表达,所以说文字是自古迄今万事万物无穷演进的关键,如果没有文字,不只是前人的精神无法传给后人,即便是对于个人而言,没有文字的帮助,前一天的想法都无法保存到第二天,这样,社会的演进自然就无法进行,人类世界也只能一直混沌如初了。注意到牲畜的叫唤,昆虫的啼鸣,它们各式各样,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只是除了这种本能发声之外,动物们并不能更进一步,而人则经由一开始的涂鸦,突发灵感,并一发而不可收,创造出文字,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原因,并最终凭借文字成就了当今的文明,由此而言,人确时是天地万物中最聪敏的,这绝不是其他动物所能比拟的。
我国远古时期,尚未创立文字,可是看看《河图》,它排列美观,阴阳相配,井然有序,从中也足见其符号运用的精妙。等到伏羲氏时代,伏羲根据《河图》画成了八卦,阳爻用 “—”,阴爻为 “ - -” ,这便是最初的两个字。八卦中的乾坤坎离震兑艮巽,对应天地水火雷泽山风八个字。
到神农氏时代,人们运用符号日益广泛,于是发展出了结绳记事的传统,虽然当时的符号绝大部分已经散佚,但后世的文字都是从这些符号沿袭发展而来的,所以也不是全然无法推究了解它们。我们举一个例子,横为一,纵为丨( 音衮 ),缩小是丶,斜着是丿( 旁必切,译注:所有注音都遵循原著,下同 ),反个 方向成乀( 分勿切 ),把它折弯就是乁( 音及 ),翻过乁是厂( 呼旱切 ),转过90度成𠃊( 音隐 ),𠃊 反过来是亅 (居片切 ),丿乀合体是[图片上传失败...(image-2d9119-1533395154892)] ( 即宀形,不是人字 ),再转一下为∨ ,推倒了是𡿨 ( 音畎 ),翻过来为> ( 音方 ),𠃍 𠃊合体是囗( 音圆 ),环成圈则是〇,这些结绳文字,都是些方圆图形和平直线条,它们就是结绳时代的本字,即便中间夹杂着一些象形文字,但指事这一体,占了大多数,这也是我国指事文字的始祖。
在这些结绳文字之后,指事、象形两种文字相加,从独体字发展为合体字,例如:
一加一为二,这便是上字的古字。
一加二为三,三字翻到就是川。
川加一为𥘅,即示字的古字。
一加亅 为丁,再加一为工。
𡿨加𡿨为巜 ,再加𡿨则为巛,即坤的古字。
〇加• 为☉ ,即日字的篆体写法。
-
𠃎 加𠃎为
,即曲字的古字。
这些就是结绳时代合体字的例子。
等到黄帝时代,出了仓颉氏,他根据伏羲的卦画图形和神农氏的结绳符号,又结合生活中观察到的鸟兽的足迹,分类整理,区别差异,创立了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因此许慎在《说文·序》中追溯文字起源时说画卦起源自伏羲,结绳开始于神农,造字起于黄帝时代;所以,文字的创立,是个艰苦漫长的过程,绝非单凭一人之力,或者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荀子《解蔽篇》赞:“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可知仓颉文字基础虽然是部分承袭前代圣人们的一些成果,但仍是居功至伟的。只是仓颉时候的文字,都是象形指事文,大多数是独体字;后世形声字出现,并不断派生,逐渐繁衍增多 ,于是成为我们后世所谓的字。直到成周初期,才有了六书的说法;“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些就是保氏教国子的内容。
从此以后,字体不断演进变化,后来的趋势是朝字体越来越简单的方向发展,从日常应用上来讲,自然是方便了不少,但和古人造字的初衷,却有很多违拗之处。近代东西方文明相互接触,交流交通也变得广泛,学问知识也越来越多,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字有点不太够用,就增加了一些新的字,填补古人造字时没有替我们这个时代准备的部分,这也是形势发展的必然之举,如果我们束缚自己只能选用原来的文字而不敢新造字,就不免显得有点迂腐和不聪明了。只是就像河流有支流,却不能忘了源头一样,古人造字的时候,一个字有一个字的形声义,作为学习者,如若看到一个字,对于它的形声义的渊源,两眼一瞪,毫不知情;读出来时音也不对,字形字义都充斥着以讹传讹的错误,非但不能深入阅读古代典籍,就是在现代日常,恐怕也不免遭到有真正学识的人的笑话吧?这就是不能不好好学习六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