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好几天了,但书里的声响,犹如余音绕梁,挥之不去。看时几次泪眼婆娑,读罢依旧感慨万千。说不出的惆怅,挥不去的抑郁,垂在心头,一声声地撞击。
只是一篇小说,却浓缩了太多的你我。有血的控诉,有泪的抨击,更有漫无边际的压抑与沉默。“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一锤定音,却要经历多少的痛苦与挣扎,破除迷茫痛苦与荆棘。
莉迪亚死了,与其说死在孤独里,不如说死在父母限定的自己里。重压就像罩在头顶的钟,时刻可能将她倾覆与闷死。在三兄妹里,莉迪亚是最受宠爱的,却是最痛苦的。重压之下,其实难负。更何况是过别人的人生,走父母未竟的路。妈妈因为生子放弃学医,于是将理想移植到最钟爱的女儿身上,设计了她的人生,以实现其梦想。然而,那终究不是莉迪亚想要的人生,莉迪亚丢了自己,于是,她死了。没有人知道,最后一刻,她真正想的是什么。但,我们却清楚地看到,现实中的许多人正一步步走着莉迪亚妈妈的人生。
她们放弃自己,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各种轰炸,以爱之名行恶之行。自己上不了北大,却要求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无声告白。沉痛不堪。
没有人想过别人设计好的人生。
没有人想扮演永远的别人。
沉重到令人窒息的情节,恰是值得警惕的人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尽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残害他人”。
平静的湖面,却映照出不平静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认真地思索,怎样才能找到自己,或者,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痛定思痛,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