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一些有过一官半职的人说“无官一身轻”时,会不由得对这句话和这些人不再“当官”的具体情况进行思索。
“无官一身轻”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苏轼的《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一诗中的“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释义谓卸去官职或不当官反而感到一身轻松自在,表达了卸去官职所带来的自由与满足。古时封建官僚辞(卸)官以后常用这句话来自我安慰,现也泛指卸去责任后一时感到轻松。
在现实生活中,说出这句话的通常是以下两类人。
其一,是真正发自于内心的。这类人本身拥有从政能力和本领,因为长时间担任一定的官职,置身(或混迹)于政界、官场,在享受权利的光环带来的无上荣光和莫大利益的同时,或苦于政务、事务缠身,累于考核、问责压力,时时提心吊胆,处处如临薄冰;或见惯了职场趋炎附势的各种人等,看透了世间尔虞我诈的诸多场面,早已厌恶了其中的阿谀奉承、乌烟瘴气。他们因为身体、年龄等问题,自己主动辞去官职,或由于“船到码头车到站”,才从官位上退下来。这些人说出“无官一身轻”时,常常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也是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和一如既往地尊重的。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远的如明朝的朱翊钧,曾任湖广巡抚,因直言进谏劝阻皇帝的一项错误决策而遭贬官。贬官后的他,反而过上了无拘无束、自在逍遥的生活,并自称“无官一身轻”。
再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近的如太原市委原副书记、市长耿彦波,“网红校长”、太原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郑强,等等。
其二,是出于无奈和自嘲的。这类人也曾因为“祖坟上冒青烟”,或背靠大树、投机取巧担任了一定的官职。但他们在其位却不谋其政,或不敢担当,无所作为,满足于当“太平官”;或不切实际,好大喜功,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或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滥用职权,卖官鬻爵,假公济私,中饱私囊。这类官员除去被依法查办、追究刑事责任的外,大部分会由于群众举报、问责考核等,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不得已在职辞官或被免去官职。他们有时也会说出“无官一身轻”的话,明眼人都清楚是他们出于无奈和自嘲的,所以很难得到局内局外的人的同情,只能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被众人嘲讽。
这类人的例子,在当今网上的通报中更是屡见不鲜。
如《光明网》最新报道的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李金柱受贿案,《财联社》报道的山西省政协原主席吴存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中国人大网》报道的湖南省隆回县连续两任县委书记王永红、刘军受贿被“双开”等等。这些被革职查办的大小官员,或许心里也有“无官一身轻”的想法,可惜连说这句话的机会都没有了。
那么,“无官一身轻”这句话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由以上解读和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不难看出“无官一身轻”这句话所反映的人生哲理或价值观。它既包含了人们对官场、职场高压环境的反思,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由、轻松生活的向往。它告诉我们,虽然官职、地位、财富等外在因素可能带来一时的荣耀和满足,但真正的幸福和自在却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此外,我们也可以延伸开来去解读,即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官场,而是泛指任何高压、高负荷的工作环境。许多人选择离开高压的工作环境,追求更加自由、轻松的生活方式,这时便可用“无官一身轻”来形容自己的心境。比如,有人辞去高薪但压力巨大的职位,转而从事自由职业,便会感慨“无官一身轻”,享受那种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自由安排生活的乐趣。这样看来,追求自由、轻松的生活,不被外界的压力和束缚所困扰,才是人生的真谛。
所以,在我们的职场生涯中,有幸为官,请谨慎,须知“官场如战场”,权力是责任,你要“在其位,谋其政”。未能当官,勿自惭,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请以平常心处之,不必为争得一官半职而违心谄上媚下、疲于劳神费力,不妨大声长吟一句“无官一身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