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杜甫的诗歌,他以多样的风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 。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穿越时空,今天读来,透过文字我依然能感觉到,去了骨的白鱼刺身,加上葱,那个诱惑。当然,再来上一碗黄梗米饭,更是满足哪。
据说,李白同杜甫的友谊,是从诗歌上结成的。李白则雄壮豪放而潇洒,吃酒多。每次读他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我都好奇,金杯盛的什么美酒?银盘装的什么菜?问李白,李白不语。
多年之后,当我走南闯北的走过很多地方,总是疑惑,天宝三载李白的这首诗是离开长安时所写吗?有美酒有好菜,确定不是在我的家乡汾州府吗?
电视剧《亮剑》中,晋军团长楚云飞说山西菜拿不出手,只有面。许是地理环境的因素,山西菜进不了八大菜系,但是特点还是有的。而在山西,说起汾州,名声在外的除了响当当的杏花村汾酒,还有几乎所有山西人都知道的“晋菜在汾州。”
据说,早在秦,汾州铁制饮具已经出现,煮、熬、炖、炒、烩、焖、煨等己成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民间百姓不同程度的日常烹调技法。《北齐书》记载了武成帝推荐“汾清”酒的故事 ‘吾饮汾清两杯,劝汝与邺酌两杯’,封建帝王对酒的爱好,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汾州饮食的精进。《汾州府志》载:公元’756年,唐肃宗皇帝封郭子仪为“汾州郡王”后,王臣、贵族人口大量流入汾州,宫廷御厨随之入汾。在以后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宫廷御厨、王府家厨与民间厨师不断交流,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杜牧的一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更是深入人心。明朝时期庆成王府和永和王府并存于汾州府内,选料严格、制作精细、注重营养、风味独特的名菜佳肴吸引着更多的人们。
每回带朋友去家乡,朋友总是要感叹:张玉晶,你们这里除了产汾酒竟然还有这么多好吃的,有菜有酒还有面,真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每回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发的平遥古城旅游的美食,我都会撇撇嘴,“晋菜在汾州。去我家乡吧,就在平遥旁边。你会知道什么叫好面好菜。再配上当地的汾酒,哇,没法形容呀!”
走吧,我带你去搓一顿?我们当地人讲究,来了客人一定要“四盘八碗”或者“六盘六碗”
虾酱豆腐是一定要点的,我们当地人称为睁眼豆腐。每一片豆腐都被虾酱包裹着,无论在锅里还是装在盘里,都冒着大大的气泡,据说苏东坡爱吃豆腐,他在湖北黄州为官时,经常亲自做豆腐精心烹制,我常常想,如果,他当年是在汾州府做官,是不是每天都得来上一盘解馋?
炝碗秃是最有特色的,其他地方吃不到哦。碗秃本是柳林一带的小吃,汾州人进行了改良更加的美味。端上桌的炝碗秃单从视觉和嗅觉就把人的胃口吊起来,口水直流,拿起筷子,美食直接击溃内心。我常常一个人抱着一盘带着满足一扫而光,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啊。
吃过那么多扣碗 听说过盅盅肉吗?这种延续几百年不变的饮食风俗据说和明代朱元璋之后裔久居汾州有关。从我记事起,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做盅盅肉的,大体都不过是酱梅肉、元宝肉、大小酥肉、带鱼、排骨之类,想吃什么?要不咱来个扣肉?我们当地人叫“腐乳肉”,就是将带皮五花肉切十字花刀后入开水锅中煮到筷子可以扎透,然后切薄片,摆入黑色的“盅盅”内,腐乳汁将碎肉块腌制入味,加入葱姜蒜辣椒丝后上屉大火蒸一两个小时,等到吃的时候再屉蒸半个小时左右,然后把盅盅肉倒扣在盘子中,撤掉盅盅就是一道漂亮的腐乳肉拉。怎么样,是不是听着口水就流了?
还有过油肉,炸蘑菇,茄团,小花卷过羊肉……什么?你已经吃不下了??
不管点多少菜,主食的面是一定要吃的,要不会觉得没吃饭一样。来点什么面?剃尖?红面擦尖?揪片?切面?抿尖?猫耳朵?还是扯面?烩面?焖面?……
要怎么做的?自己调的?盖菜的?炒的?还是拌菜的?
都不要?那咱点个莜面栲栳栳吧。是我最爱吃的,香味扑鼻的,单味道闻起来尚且如此,浇上西红柿酱吃起来的感觉便可想而知了。据说当地高血压糖尿病极少就是和这个有关哦,快动筷子,有好吃的不吃你傻呀!
听说我们当地的汾酒,竹叶青,你都不喝?好吧,能酿汾酒的地方,水也是好的,从我记事起,不管去了谁家,都是要沏茶的,这个炎炎夏日,来上一壶茶吧,吃饱喝足,一起去深宅老院溜溜?青石板上的粗糙痕迹不知道磨光了多少故事,而古老的青砖灰瓦也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悲欢,在这个古老的小城,吃饱喝足你能底气十足地高调,生活原来如此美好!
我是嗓子发炎还要吃辣的张玉晶,世界这么大,谢谢你陪我一起吃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