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阴有雨,一如既往的湿冷,连续的雨水,犹如春天的梅雨季节,令人厌烦。
提起笔,构思一篇散文,绞尽脑汁,却还是思索不出一个字。最近学习了很多名家名作,有鲁迅的、郁达夫的、刘墉的、毕淑敏的等等,发现无论他们的思想还是文字语言运用,都是我难以企及的,极力模仿他们写作,往往最后都成了邯郸学步,甚至连以前怎么写作都忘记了。
这使我想起以前面试的经历,体制的面试,在没有接触它之前,想象中,都以新闻联播主持人为标准,要求自己答题答案都伟光正,每个字都字正腔圆。平时练习面试题时也都是以提供的标准答案为准 ,生怕错了一个标点。最终结果可想而知,我一败涂地,因为我是我,试题是试题,我没有摸到试题本质的一点皮毛。
后来,面试的次数多了,屡败屡战中,获得了血的经验。那就是体制的面试题,它也是要求从实际生活、工作中来,而这些,就回归到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面试题也就回归到了日常的交流。
有了这个经验,我常常思考,这是否也可以运用于写作?正如开头所写名人名家的佳作太伟光正了,普通人难以企及,只有把他们降下神坛,把他们看作我们身边的人,比如老师、朋友等,那么我们就容易理解他们,也理解了他们的作品,也就理解了如何去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