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博弈”现象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66篇读后感
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张涛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今天读完了,66个法则中每一篇都蕴含着教育智慧,此书堪比教育中的《孙子兵法》。形容教师往往都用“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等词汇,这些词汇已经难以诠释教育的变化。教师面对的主体虽然都是学生,但是学生也在悄然变化着,用固有的教育手段解决当下教育问题的路已经行不通,所以这本《孙子兵法》的出现可以让教育过程变得更为明晰,让教育者变得更为睿智,让教育回归本源。
66条心理效应的最后一条为“囚徒的两难选择——博弈效应”。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面满是经典语录,最著名的莫过于:“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博弈效应就是囚徒的两难选择,面对问题进入围城也不得,退出围城也不能。“囚徒的两难选择”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已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抵赖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串供)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结果。
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种种博弈。比如在教育观念方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博弈、起跑线教育与长期教育博弈、双减政策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三者博弈;在教育利益方面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的博弈、教师群体与教育整体的利益博弈,教师与教师的博弈、教师群体与教师群体的博弈等等;从学生的学习视角来看存在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博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博弈等等。教师是这些博弈的参与者,做为有生命的个体,也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比如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完全可以扩展开来,让知识点更容易理解和识记,但是这要浪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达到应试的目的,教师果断选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让学生背过记住即可。面对知识的识记,教师得到了利益的最大化,貌似成了博弈的赢家,学生成了博弈的输家。其实在这场博弈中师生双方都成了输家,学生厌倦了这门学科的学习,教师享受不到教育成功带来的精神愉悦。
“纳什均衡”告诉我们: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只有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合作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
无论是哪种博弈,要想取得好的成果就要想到: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让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