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今天终于去影院看了我期待已久的《芳华》。说是“期待”,我的期待最初无关乎演员,而是单纯因为自己喜欢严歌苓,喜欢年代剧。《芳华》这本书我暑期并未读完,于是我将热情与悬念寄托给了影片。
影片和小说一样,都是以穗子的口吻叙事,自成一种难得的恬淡与岁月味道,浓郁却芬芳有度,恰到好处是那代人的“芳华”。影片从刘峰领着小萍进团开始,以刘峰小萍车站依偎结束。两个“善良人”的相遇到相守历经了太多世事无常,他们的相守,很大程度上与“爱情”无关,而是两人对“善良”的认同和信奉,促成了两人无关乎血缘的“亲情”。我想,这也是两人未领证的原因吧。他们因为“善良”落魄,但他们没有嗟怨任何人,在凄风苦雨的吹打下却没有市井的“戾气”,反是心存满足。所谓“善良的人”,他们的善良不求回报,他们所做的,不过是为了内心的无愧与满足。常言道:善恶有果。刘峰小萍二人在饱食恶果后,所得的唯一善果或许就是他们泰然的心态吧。难免会让人为之心酸。
其实, 影片中有许多泪点,我却并未落泪。只是心间有一种厚重的痛楚压在那里。片中人的欺软怕硬,对弱者的排斥,林丁丁的虚荣,郝淑雯的势利,穗子的明哲保身,陈灿的草率,团长的老谋深算,如此种种就像一根铅笔,生硬的在画卷上描下“人性”二字,有些苦涩,细想来却又是那么稀松平常。无论是批判还是颂扬,“人性”这个东西就是那个样子,是你我都无力改变的样子。
小说我并未读完,其间的一些细节,因为艺术原因无法在影视剧中呈现,有些失落与惋惜。却又不得不赞影片的“哀而不伤”,拿捏的恰到好处,可见冯导的功力深厚。
《芳华》是那代人的“芳华”,可当我看到穿练功鞋压腿的女孩们时,不由得回忆起少年学舞时的时光,辛苦厌倦却有些许乐趣在其中。正如影片中文工团解散时众人的伤感一样,我竟也对那段练舞岁月有了怀念与眷恋的情感。小萍独自在夜色中随着音乐起舞时,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在和她一起跳。原来,所谓“芳华”,就是普希金所言的,“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最亲切的怀恋”。观影时人不是很多,有几对中年夫妻,我心下想的就是——他们在找寻最亲切的怀恋。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看到这里,心间有点凉。《芳华》在韩红的《绒花》歌声中缓缓落幕,幽远的旋律、昏黄的镜头把我的思绪拉到了更远的远方...有些怅惘。
从影院走出,已是黄昏了。干枯的树枝遮挡着天边的夕阳,像一枚书签夹在某个冬日的下午,夹在我的芳华里。
2017年12月22日 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