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幻,世事无常,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俄乌之战已经胶着了五天。每天看着战报,心神不宁,心惊胆战。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但依然操心着国际局势。因此,就势论事,看一看战争诗词。毕竟,历史,似乎一直在重复上演。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人的战争诗词,或许能给现在的我们一些启示。
《蒿里行》
[汉]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一、 我的理解和翻译
函谷关以东,有义勇之士,兴兵讨伐那些凶恶之徒(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起初,他们齐心协力,相约孟津汇合,共同讨伐身在咸阳的董卓之流,
军队汇合后,心不齐,互相观望而犹豫不前,
后来不久,(由于)形势和利益纷争,使得义军们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攻杀),
袁绍的弟弟袁术在淮南自立为帝,而袁绍刻了玉玺在北方称帝,
铠甲生了虱子和虱卵,数以万计的百姓因(连年战乱)死亡了,
白骨裸露于荒野,千里之地连鸡叫声都听不到,
幸免于难的,一百个人当中只有一个,想到这里,让人悲痛不已!
二、深度解析
“蒿里行”是诗题名,类似于词牌,原是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用作这首诗的标题,大意就是:从死人堆路过。蒿里,原本是死人所处的地方。联系诗中描写的场景,白骨累累,千里无鸡鸣,可想而知,死了很多人。正常死人所在的地方是墓地。但战争中,有多少人能葬在墓地?大概尸横遍野。因此“蒿里行”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为曹操从死人堆路过,看到了白骨累累,心有感触,写下的诗。
蒿草
曹操是谁?他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作者,是赫赫有名的魏武帝,也是曹丕、曹植的父亲。很佩服那些“文能提笔定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比如曹操、岳飞、毛润之等,堪称文武双全。
曹操像
这首词,讲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历史,深刻揭示了战争中,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可以算作战争实录,是一首写史写实的诗。
“文史不分家”,即便学习诗词,也发现了这个真理。关于汉末的历史变迁,陈寿写的《三国志》和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中有详细描述,若感兴趣,可详阅。
曹操蒿里行
写这首诗的时候,曹操也是同盟军中的一员将领,当大家都心怀鬼胎,不愿损兵折将,不愿冲锋陷阵的时候,曹操自领一队人马,当了急先锋,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虽然战败,却体现出了曹操的英雄气概!
可以想象,曹操在战败回营的时候,多么沮丧。原以为义士们能团结一致,击溃董卓,却不料,内部先自瓦解,且自相残杀。造成长期军阀混战,战士们战袍都生虱子了,都来不及换洗,而百姓们,死伤无数,民不聊生,白骨累累,暴露于荒野中,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千里之地,连鸡叫的声音都没有,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想到这里,令人肝肠寸断。
古代战争
这首诗,也能看出,年轻时的曹操,颇有悲天悯人之心,文治武功样样在行。然而,他一生历经五十多场战役,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尤为出彩,其余胜多败少,算得上战功赫赫,然而,“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人死在他的刀枪剑戟之下?多少人因为他而间接丢了性命?
古代战争画面
战争,在任何时候,都是可怕的!对于人类而言,无异于一场毁灭!尤其是现代战争,在高科技武器装备下,虽可精准打击,但难免伤及无辜!更何况有些武器,杀伤力极强!无论如何,都不能使用!!因为那会为整个人类乃至地球,造成一场无法挽回的浩劫!
战争中,大部分百姓的性命掌握在少数几个权力所有者的手中,因此,当权者更应审时度势,以百姓之心为心,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考虑问题,权衡利弊,作出决定!
《孙子兵法》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愿和平永驻人间,战火,早日熄灭!!!
声明:本文系作者文澜珊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注释(源自百度):
(1) 蒿里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2) 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3)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4) 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5) 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6) 刻玺句:指初平二年(191)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7)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金属制成的叫铠,皮革制成的叫甲。虮,虱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