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的寄娘,(本地方言,即干妈)姓张。身份有点特别,她同时也是我父亲的高中班主任和俄语老师。
记得小时候,每年放暑假,调皮的哥哥总是被送到寄娘家去过。因为父母总觉得,家里没有大人,当时十几岁的哥哥会拆天,必须有人看管着才不会闯祸。要知道,那个年代暑期补习班夏令营之类的还没影儿呢。那时候,总是很羡慕哥哥,因为我知道,哥哥和寄娘家的,还有那边村上的一帮半大孩子,每天总是有一半的时间漫山遍野地奔跑于旁边的山上。在年幼的我想来,那充满了一种探险般的刺激感。
后来哥哥长大工作了,没暑假了,每年过年的时候,寄娘家总是要去探望的。哥哥结婚了,寄娘是要请的。我生娃了,也要领着孩子去寄娘家给看看的,
前些年,寄娘八十大寿的时候,父亲他们那帮几十年前的老学生们都还赶去为她祝寿。
我总是很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师生关系?这是今天的师生关系完全不能比的。
后来偶然间得知,原来当年父亲他们读高中时,寄娘十五岁的独子死于一次意外。这对寄娘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是一件几乎无法接受的事,为此,精神恍惚。父亲他们,很害怕寄娘出什么意外。于是,将班里的学生分了组轮流陪寄娘。陪她说话,看护她,白天黑夜,二十四小时不离人!
父亲上高中的时候,因为特殊原因,几乎没怎么正儿八经上过课,书本上的知识,学到的少的可怜。如果以这个来衡量的话,历史让寄娘成为一个不合格的老师,可是,我想,她一定是领着学生读了人生这本书,不然何以她的学生们愿意为她如此付出。几十年前的故事,我知道的,只有这一个。可是,我觉得肯定有很多很多,多得以至于师生之间持续来往了几十年。
后来,寄娘又生了一个孩子。
再后来,哥哥出生了。寄娘去看哥哥,喜欢非常,于是认了做寄儿子。
于是,有了这样,父亲叫老师,哥哥叫寄娘的几十年错辈关系。
我们这儿的老风俗,认个寄亲,祈望孩子能不生病,健康长大。我不明白,为什么认个寄亲,就能让孩子健康长大。是因为似父母的祈愿,似父母的照顾,多了一份的缘故吗?
一个真正的老师,那份祈愿,那份照顾,比起寄亲,又差多少呢?
不知为什么,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现在,认寄亲的越来越少了,而这样的师生关系大概更是少见了吧。
所幸,今年新年的时候,我们还聚在一起,为当年初中的班主任过了寿。
祈望,一日为师,终身为亲。一日为师,终身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