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二三写正史的工科硕士】
文:李彦
欢迎转载分享盗文抄袭必究!
大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反抗朝廷,战火之下,不足月余,繁盛中原便成人间炼狱,强极一时的大唐盛世也因此被终结。后人在感慨战争残酷之时也时常会反思“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高居庙堂的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对安禄山在边境上所为一无所知吗?
真实的朝堂政治争论远比人们想象中更为复杂,即便后期逐渐昏聩的唐玄宗也绝非一个双耳闭塞的无能之辈,“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唐廷和边境节度使之间关系之微妙更是远超史书所载。
一、契丹之变
要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叛乱发生之前的全国政治动态就极为关键。
天宝十一年八月,安禄山率领河东军五万余人征伐契丹,然而就在突袭契丹牙帐之时遭遇大雨,在奚人的夹攻下遭致惨败,全军尽没,连安禄山本人身中数箭跌入坑中,在其子安庆绪的拼死保护下才得以逃脱。
遭到惨败的安禄山极其恼怒,便擅作主张起边军二十万再次征伐契丹以血前仇,得知前线失利的唐玄宗也表示支持这次行动方案,甚至命朔方节度使阿布思率军一同出击,唐廷便这般落入安禄山的阴谋之中。
原来阿布思也是一个蕃族将领,但长期于安禄山不合,而安禄山此时以复仇契丹为机要求唐廷命阿布思遣军援助。而阿布思深知安禄山阴有私谋,但又为唐玄宗所信任,争辩不得无奈之下只能叛变逃入漠北。听闻朔方节度使叛变后的消息,安禄山大喜过望立即停下大军步伐,转而将兵峰指向阿布思,这位杰出的九姓突厥首领便这般被逼入绝境。
安禄山因此得以兼并了骁勇善战的朔方军,实力大增,在边境之处更加娇纵妄为。对于他的如此行径,朝堂之上皇太子李亨以及时任宰相杨国忠均是洞若观火,认为安禄山阴谋获得边镇大权,实为有不臣之心,建言将其诏令回朝以验虚实。
然而安禄山虽然一直瞧不起杨国忠,但也知道此时尚不能于朝廷抗衡,便在唐玄宗的征召下竟于天宝十三年正月迅速回朝,打了杨国忠等人一个措手不及。安禄山觐见玄宗之时,痛哭流涕,以蕃族忠心自居,打消了唐玄宗的疑惑,因而得地安全返回驻地。此后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只要有人再提安禄山蓄意谋反,唐玄宗便从不信任,甚至将告密之人送往边塞以示对安禄山的信任,安禄山在这段宝贵的时间内积极为起兵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二、玄宗见疑
然而此时虽已至晚年的唐玄宗并非昏聩至极,无能之辈杨国忠对安禄山谋逆之心也有察觉,便利用职务之便多次向玄宗进言安禄山有不臣之心。许多人对唐玄宗始终相信安禄山以及唐廷军力部属“外重内轻”的战略有着较大的误解,笔者却认为军事战略在当时并无不妥,且唐玄宗并非完全信任安禄山。
唐玄宗前期经过开元之治,国力空前强大,且国内安稳太平,但四周强敌在侧,因此唐廷逐渐将军事重心外移以对抗四周少数民族政权的袭扰。基于这样的国际形势,唐玄宗便做出了“外重内轻”的军事部署安排,最终在天宝年间设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和剑南九镇节度使,军镇精锐多达五十余万。
其中高仙芝、封常清分任安西、北庭节度使,总军力五万;安思顺(安禄山族兄,但与其关系较差)领朔方节度使,军马六万余;哥舒翰领河西、陇右节度使,军马十五万;而安禄山独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总兵力多达二十余万。
这种军力分配的原因是基于当时的边境形势,而北境八镇能够得以维持的原因则是不同军镇间的相互制衡。安禄山虽然军力最强,但却与诸镇节度使关系较差,其中朔方前后两任节度使均与其势如水火,安西、北庭又相隔较远,同样实力较强的哥舒翰也多次拒绝安禄山的示好。因此,这种动态的平衡之下,唐玄宗能够对各镇节度使形成极大的威慑,但这种平衡却随着安禄山吞并朔方军镇而被打破,唐廷上下也因此对其不再信任。
平衡打破后便是双方的博弈,倘若唐廷能博弈成功再建平衡,这种毁灭盛唐的兵劫也许就能被推迟几年甚至不会发生,而最终的结果是以失败告终,这场为促成平衡的博弈便是“安史之乱”爆发同年的七月和十月之争。
天宝十四年,唐玄宗再次征召安禄山入朝,他称病不至。玄宗已经大疑便赐其在朝的长子安庆宗大婚,请安禄山回朝主持婚礼,他不便推脱便献马三千匹、骑兵六千人、车三百乘、军士九百人入朝,引起朝臣惶恐同时也加深了唐玄宗对他的猜疑。
安禄山见遣军偷袭不成,便再次上奏七月回朝,河南尹达奚珣却认为“令待至冬,即先后遥远,计隳矣”,拒绝了他七月入朝的请求,唐玄宗听从计谋以赐予温泉为由召安禄山十月入朝,此便为七月、十月之争。
三、择机起兵
然而此时的安禄山早已做好了谋逆的筹备工作,此时与朝廷虚与委蛇不过是在选择一个更好的起兵时机,这个时机却由唐玄宗的失误提供了。
前面说过,唐玄宗并未对边将彻底信任,而是采取了相互钳制的方式制衡各方,同时常采取征节度使入朝的方式以检测他们的忠心。天宝十年,安西都护高仙芝回朝担任右羽林大将军;十四年二月,仅次于安禄山的哥舒翰回朝中风,在家养病;十一年十一月,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回朝述职。
此时的北方边境主要军事长官并不在任上,这对于安禄山而言是一个起兵的绝佳时机,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抓住战机领军十五万于范阳起兵。唐廷上下接到叛乱消息后,均震撼不已,唐玄宗更是以寒冬兴兵是兵家大忌而始终不敢相信安禄山叛乱的战报。然而事实却彻底了将其盛世美梦击醒,唐朝因此一战而衰。
唐玄宗到底知不知道安禄山蓄意谋反?笔者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从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因抵抗不力阵斩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将的手腕可以看出,李隆基对于边将并无彻底的信任和放心,只是因时局需要而对这些蕃族将领予以重任。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倘若唐玄宗不在天宝十四年前后频繁调动军镇节度使,维持军镇间平衡,纵然安禄山雄才了得,等待他的绝对是死路一条。
虽然笔者一直反对对历史进行假设,但结合后来平叛过程中唐廷所展现出来的动员能力,唐玄宗完全有能力阻止这场叛乱。然而成王败寇、转瞬成空,唐玄宗被记载在史书上的昏聩也如同“安史之乱”的阵痛永远留下了人们心中。
参考文献:
[1] 张京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再探[J].
[2]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J].
[3] 张明.唐人对安史之乱的书写[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