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尽管治疗是必须要根据各认知行为疗法的个体的不同而有所调整的,然而认知行为疗法有一些适应于所有患者的原则。
我将用一个抑郁患者——萨利的案例来说明这些中心原则,展示怎样使用认知理论来理解患者的困难,怎样使用对其的理解来计划治疗和进行每一次会谈。
萨莉前来治疗的时候是一个18岁的单身女性,在读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在之前的四个月里,她感到特别的抑郁和焦虑,甚至影响到了日常的活动。
认知行为疗法最基本的原则如下:
原则1:认知行为疗法是以关于患者问题的不断发展的解释和对每一个患者用认知术语进行的个体概念化为基础的。
我在三个时间框架中考虑下列的问题,最初我识别出令她感觉伤心的当下的想法:我是一个失败者,我什么都做不对,我将永远不会幸福。以及她的问题行为——孤立自己,花费大量毫无意义的时间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回避寻求帮助。这些问题行为来自于萨利的功能不良思维,同时也反过来强化了这样的思维。
然后我找出了Sally抑郁症首次发作时的诱因,例如,第一次离开家和在学业中痛苦的努力,都加剧了她认为自己无能的信念。
第三,我假设了那些更容易导致萨利抑郁的关键发展性事件,以及他一直以来解释这些事件的模式,比如萨利曾经存在这样的倾向,就是把个人的优点和成就归因于幸运,而把自己的弱点作为自己的真实写照。
在后来的每次会谈中,随着我得到更多的信息,我都不断地完善这个概念化,很关键的一点,我和萨莉分享了我对她的概念化,确保此概念化对她来说是确实可靠的。
此外,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我都在帮助萨莉用认知模式来看待自己的经历,比如说她学会了识别跟自己的痛苦情绪相关的想法,对其进行评价,并对这些想法形成更加适应化的反应,这么做改善了她的情绪,也通常使她在行为上更加功能良好。
原则2:认知行为疗法需要一个良好的治疗联盟。
与很多患有单纯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的患者一样,萨莉在信任以及跟我一起工作方面有一些小困难,我努力在会谈期间展现所有在治疗环境中必备的基本素质:热情、共情、关心、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能力。我使用共情的陈述,全神贯注地倾听,精确的总结萨莉的想法和感受,以此来显示我对萨利的尊重。我指出她或大或小的进步,让她对未来保持一个既现实又乐观的期待,每次会谈结束时,我都会像萨莉寻求反馈,确保她理解并对会谈有正向的看法。
原则3:认知行为疗法强调合作与积极参与。
我鼓励萨莉把治疗看作一个合作,我们一起来决定每一次会谈要做什么,我们要多久见一次,以及两次会谈间该留什么治疗作业。起初我会主动提议会谈的方向并总结每次会谈谈论的内容,随着萨莉不再那么抑郁了,也更加适应治疗了,我便鼓励她在治疗中承担更主动的角色,决定要谈论的问题,识别歪曲的思维,总结重点以及设计家庭作业。
原则4: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目标导向,聚焦于问题的疗法。
在第一次会谈的时候,我请萨莉列举她的问题和设置具体目标。这样我和她都能了解,她现在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例如,萨莉在评估会谈中提到她觉得孤独,在我的指导下,萨莉在行为层面提出了一个目标,结交新朋友,花更多的时间与现在的朋友在一起。之后再讨论如何改善她每一天生活的时候,我帮助她对干扰她达成目标的想法进行了评价和反应,例如我的朋友不想跟我一起出去,我太累了,不想跟他们一起出去。首先。我通过寻找证据的方式帮助萨利评估她想法的正确性,然后萨莉愿意更直接的使用行为实验的方式主动发起跟朋友出行的计划来检验这些想法,一旦她识别并改正了歪曲的思维,萨莉就能从直接的问题解决中获益,来减少她的孤独感。
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