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之前,他的童年生活还算得上是幸福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和他组成了那个年代很多家庭都有的多子女模式。
爸爸妈妈虽然有时会拌嘴,但毕竟是在一个完整的家庭里,作为家里的长子,他得到了不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家里买回了好吃的,总是最先递到他手里;家里添置了新衣服,总是最先穿在他身上。
过了五岁,他的日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妈妈和被打成右派的爸爸离婚了。他和妹妹判给了妈妈,弟弟跟爸爸走了。
在外婆家过了两年寄人篱下的日子后,他终于回到了妈妈身边,而妹妹则一直留在了外婆身边。
妈妈和继父在北方的一座城市里安了家。来到那个城市以后,他已经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了。
北方的冬天特别冷。每天早上,走在上学的路上,他总能看到从他干裂的嘴唇里呼出的白气。他冻僵的小手一直插在口袋里,不敢抽出来。干冷的空气中总有阵阵寒风刺骨地吹,他的身体总是止不住地瑟瑟发抖。
每天放学回家的那条路都特别的寂静,苍茫的大地上除了偶尔出现的一、两个路人,就只剩下满目荒凉的黄土陪伴着他。
那样的日子,天总是黑得特别早,常常是他还没有走到家门口天就已经全黑了。
因为妈妈和继父每天都要上班,所以每当他背着书包,用胸前挂着的钥匙打开门以后,屋子里总是漆黑的一片,他所面对的总是冰冷的锅灶。
这个时候,他就会特别羡慕那些母亲不用去工作的同学。那些同学还没回到家,远远地就能看到屋子里暖暖的灯光。
妈妈早就已经把点燃的蜂窝煤放在了火炉上。火炉上烧开的水壶里冒着热气,有时候火炉边还摆放着一、两个红薯,屋子里弥漫着红薯的香味。
孩子们还没放下书包,就开始叫嚷:“妈妈,我要吃红薯,我要吃红薯!”
妈妈把红薯掰成几瓣,分给几个孩子。看他们吃得津津有味,妈妈会把手指上沾的一点红薯粒放到舌头上,转身到厨房忙活开来。
孩子们围坐在温暖的火炉边,一边取暖,一边讲着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拿出来写。
那个时候,他最大的期盼就是每天放学回家后,屋子里有一盏打开的灯,黄黄的、亮亮的、温暖的,可是年少的他从来没有等来那样的一盏灯。
与此相反,他的脑海里始终有这样的一个记忆。
那天,他和往常一样,放学回家后,用钥匙打开了房门。一个人的屋子,冷冷清清,他觉得肚子饿得不行,就为自己煮了一碗面条。刚准备吃的时候,听到了妈妈回来的脚步声。生活的经验告诉他,妈妈如果知道了这件事,他可能会遇到麻烦,所以他赶紧把面条藏了起来。可是妈妈还是发现了那碗面条,她找出面条,把它们摔在地上。如果面条是在水泥地上,他一定会扑到地上,把它们捡起来塞到嘴里。可是,面条上裹满了灰尘,抢救不回来了。一顿打骂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若干年后,当他向妈妈再次提起这件事的时候,同母异父的弟弟总是拦住他:“别再提这件事了,一提妈妈就会哭。”
若干年后,他在新的城市安了家。每个回家的夜晚,妻子都会用最温暖的灯光迎接他。每当他和妻子坐在阳台的秋千上,看着万家灯火的夜晚,就会想起年少时候的那个小小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