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让纵览世界,最好的办法,除了旅行,就是读书。可在这网络信息高速发展、极速更新的时代,对很多人来说,阅读是一件奢侈的事,也是困难的事。多少人每天刷着微博、微信、抖音,接收着大量无养信息,耗费时间,却又整日怨天尤人,喊着空虚寂寞。
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
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不吵自己,就给孩子玩手机,因为孩子流利的操作,还沾沾自喜的和人炫耀。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即气愤又无奈,我看到的是三年后,五年后,又一个问题学生的出现。
浮躁的家长,浮躁的孩子,还能安安静静看一本书吗?
阅读应是一种习惯,常伴左右。
回到正题,如何阅读?如何有效的阅读?
结合这次课程,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在传统阅读中,以读为主,后来有了些新型的阅读方法,比如听书、看历史纪录片等等。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被动阅读,即仅为知识的输入,没有产生输出。
如何输出呢?可通过讨论、演练、分享来实现。而知识的输出,才是真正的掌握新知。
二、阅读习惯的养成
习惯的养成最短的周期是21天,也称为“21天习惯养成法”,即有计划的持续坐一件事,让我们养成习惯的行动。在这之后,需要继续坚持,这时,和我们身体额固有习惯可能就会产生冲突,这就需要长期坚持区克服身体的惰性。直到形成了意识上的行为,就像吃饭,经过长期固定行为,在无意识情况下,就知道要有一日三餐。如果阅读像吃饭一样形成意识,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是难事儿。
三、为什么买书?
真真的戳到痛点,为什么买书?
书店打折了、排行榜推荐的、封面很好看……书越买越多,却有很多大半年还没拆封。
阅读到底是为了什么?似乎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阅读是为了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增强意识,不应该是盲目、随大流的,而应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
四、运用思维导图阅读的步骤
1、浏览,审视阅读。先看封面、目录、封底、作者介绍、大咖推荐等。掌握全书的整体结构。
2、制定阅读计划。计划包括阅读时长,分配到每日的阅读时长和阅读量。计划可以比实际能力略高一些,提高阅读能力,赋予挑战性。
3、做关键词笔记。用速读的方法,寻找关键词,做视觉化笔记,就算有些内容还不理解也没关系,保持阅读的流畅性,笔记的系统完整性。
4、思维导图进行整理。绘制思维导图,就是对全书的重新整理复盘,通过不同的色彩、图示,可以更直观的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并列还是递进。在这个过程中,对全书的框架结构和重点又进行了一次回顾,加以深入分析,结合实践进行运用。
最终将一本书的内容融入一副图中,实现把书读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