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马上又快到尾声了,工作上到了总结开会的时段了。本周末在回老家的火车上,我把我2017年的生活也回顾了一下,事情太多,准备分类总结,今天就先总结最简单的读书部分。
2017年的前10个月,共读了20本非专业书籍,平均起来每月2本,不算多,不过对于我这个本职工作比较忙的人来说,我也很满意了。
还是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逐一叙述读过的书籍。
第一类书籍是小说类。一共读了8本小说,其中第一次读的是《欢乐颂》、《大人物》、《在细雨中呐喊》、《金瓶梅》。
读《欢乐颂》是因为当时同名的电视剧在热播,我没时间看电视剧,又不想错过这个大众热点,就读了小说,总体上来说还不错,因为本身就是为了娱乐的,没有细看。
古龙的《大人物》、余华的《在细雨中呐喊》、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好像是《欢乐颂》后面的评价里冯唐推荐的小说,在掌阅上买到了电子版,就顺便看了一下。
古龙的武侠小说,上初中的时候看了一些,但已经忘的差不多了,总体上,《大人物》与其他的《古龙小说》非常不一样,以女性的视角写的武侠小说,情节比较简单,语言风格也比较朴素,一度让我怀疑不是古龙写的。不过写作群里有网友说,古龙的风格本就多变。
余华的《在细雨中呐喊》,其实是一本相对沉重的小说,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描写了中国七十年代农村底层家庭的情况,里面有面对痛苦的黑色幽默,也有对人性丑和恶的思考。
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之前也有人推荐过,说是古代市井生活描写的经典小说,但一直没有去看,因为有了电子版的缘故,今年用碎片时间还是把这篇小说读了一遍,不得不说,这本小说的文学成就还是很高的,绝对不仅仅是色情书。它以宋朝的故事线,实际写的是明朝的故事。其实,曹雪芹的红楼梦有很多地方都有借鉴《金瓶梅》,通读两篇小说,会发现里面很多相似之处,不过曹雪芹的文笔要优于兰陵笑笑生的
重新阅读的小说有《红楼梦》、《西游记》、《围城》、《爱情刽子手》。
《红楼梦》、《西游记》不细说了,是我为了美化我的语言进行的读经典活动,目前来看似乎用处不大,我现在在读《元曲三百首》不知道是不是能有点作用。
第一次读《围城》应该是初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根本没什么阅历,只记住了方鸿渐这个人和苏文婉写的那首打油诗。
这次重读,才真正理解了这本小说为什么这么受欢迎的原因:一、对生活的思考深,里面的金句多,每一句都闪烁着人生的智慧。二、里面的人物都是普通小人物,他们的性格的特点是大众中常见的性格,只不过有所突出,是作者阅遍生活后重新塑造的人物,比如方鸿渐、比如赵新楣。
《爱情刽子手》是一本心理治疗小说,是以传播心理知识为主的科普小说,我第一次读是2012年,当时读是读懂了,但是因为没有尝试过写,所以读的还不够深刻,这次重读,理解更透彻,还据此写了好几篇文章。
第二类书籍是关于育儿的。有池莉的《立》、美国家庭教育行业机构“明日之星辅导中心”从业人员写的《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立》是一位进修医生推荐我读的,她家的宝宝比我们家的大一岁,所以有时候会向她讨教些育儿经验。她推荐了我这本书,正好我挺喜欢读池莉的小说,所以也毫不犹豫地买了电子版来读,其实池莉之前写过一本《来吧,孩子》,我是读过的,所以这本书也有点半重读的性质。
读《立》最大的感受是:尊重孩子是对孩子教育的最大的帮助。但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要有坚强的内心,要捱的过的被社会上的教育潮流所迷惑时的自我怀疑和痛苦,要抵挡的了来自家庭、亲人、朋友的反对和怀疑。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一个父母咨询中心的从业人员写的,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我不是很喜欢这本书,没能坚持读完。
不过仍然有一点是我很有收获的地方,那就是有时候我们对孩子发火,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有可能是自己本来就比较心烦,正巧碰上孩子做错事而已。所以,父母如果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可以更好的做自己,释放自己的心灵,反而能更欣赏孩子的状态,从而能更好的引导孩子了。所以,爱孩子的前提是先要爱自己。
第三类书籍是关于写作的。有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什么》、《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叶圣陶的《怎样写作》。
以前对于村上春树的印象就是《挪威的森林》的作者,因为不喜欢《挪威的森林》的风格,顺便对村上春树也没什么好感。在写作班里,看到班里一个姐姐写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什么》的读后感,才发现这个老头还挺讨人喜欢的。
读过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什么》印象最深刻的就两个词:一个词是“照单全收”,一个词是“全力以赴”。这两个词看起来是态度上绝然不同的两个词,但在村上春树的人生哲学里却非常的和谐。
村上春树对生活带给他的灾难、痛苦,年龄渐长带来的体力的变化,都采取“照单全收”的态度。但是照单全收后却并没有得过且过,听之任之,而是在这个基础上,仍然朝着自己目标的方向“全力以赴”。
村上春树自己说,自己算不得最优秀的小说家,但却是持续写小说时间比较久的小说家,至目前为止已经写了35年,而且还将继续写下去,我觉得这和他这种长跑式的心态和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的整体基调也差不多,也是村上春树对自己写作生活以及人生的回顾和总结,但是更多的侧重在写小说方面,而非跑步方面。里面有些对于写小说才华与努力的论断我觉得是很不错的。
他说:写小说是需要一些才华的,但是光有才华可能能支撑你写一两本好的小说,却不能支撑你长期写。反而努力才是更重要的。他把才华比作泉水,才华横溢的人,不需要做什么,就能自由自在的写出小说来,就像泉水从泉眼里汩汩涌出来。而村上自己,不是这种类型,他需要手致钢凿孜孜不倦地凿开岩石,钻出深深的孔穴,从而抵达创作的水源。不过这样倒是练就了一种高效寻找新水源的本领。
也有一些写小说的方法总结,也很有借鉴意义,不过我暂时没有写小说的打算,没有特别的细看。不过他说的写小说要潜入人性的丑恶的底层,去与这些“毒素”正面交锋,所以小说家需要修炼一套强大的免疫系统,并具备一套处理“毒素”的能力的说法,是我之前没有听说过的(也可能是我读的相关方面的书籍太少的缘故),不过想想却是很有道理的。
叶圣陶的《怎样写作》其实是后人根据叶老之前发表在各个杂志、报纸上的有关写作和作文的集合,并不是叶老自己创作的书籍,所以不够系统,很多地方也有重复,不过读此书,仍然很有收获。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写作本身的论述,“写作就如同说话一样,是为了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鸣出内心的感兴,如果没有什么想要表白,也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 是这段话,把我从每日一写的提高群里挽救了出来。
第四类书籍是关于工作、生活方法的。有卡尔.纽波特的《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深度工作》,诺特伯格的《番茄工作法图解》,李笑来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忘记是在什么样的机缘下看到的了,反正看过这本书之后,我就被卡尔.纽波特的聪明所折服了,他对工作的方法以及对事业的方向的选择的思考,都透着智慧,另外他虽然是计算机学专家,但是对思维方面、逻辑方面、心理学方面都有涉猎,知识面很广。
所以,后来碰到有人赠书《深度工作》,邀请写书评的时候,我就毫不犹豫的接受了,并且写了一篇长达五千多字的书评,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诺特伯格的《番茄工作法图解》是一本关于番茄钟应用的方法论的书,写的通俗易懂,可执行性强,读过这些方法论的书后,才发现不管哪一种工作方法,其实方法本身不重要,方法背后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思考才重要,所有的这些方法都要求要分重要度,要学会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李笑来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是每天中午午休的时候听书听完的,本来我就不是听力敏感型的学习者,再加上常常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因为是听书,也没做笔记,所以印象不是特别深刻,总体上感觉还不错,值得以后细读一下。
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是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书上推荐的,我就追着也把这本书也看了。
现在的很多人读《奇特的一生》记住的都是主人公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其实主人公值得学习的远不止这一点,还有他的读书方法,他的工作方法,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对别人毫无保留的帮助。这些都是使他成为巨人的地方,而时间记录法只是其中的工具而已。
当然,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工具,正是使用了这个工具,我今天才有机会总结我的2017年。在这之前,每到年末回顾时,能记住的事情已经很少,根本我从去总结,所谓的总结都是经历比较深刻的事情罢了。
另外,还有一本关于健身的书籍《硬派健身》,一本阅读类书籍《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硬派健身》是知乎健身类大V斌卡所著,健身的书籍里面相对来说是比较不错的,不光讲了要怎么做,还讲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对于我这种理论控的人是很合适的。
《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是我阅读类主题阅读里的一本,因为它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就先读完了,其他几本,因为趣味性差,都只是粗览了一遍,还没有细读。准备2018年完成。
这就是我的2017年读过的书,它们消耗了我的时间,花费了我的精力,也成了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