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说:“当生活里的故事可以流动起来,我们的故事才不会冻结。积极的故事就好像鸟儿般到处飞翔,带给我们希望、方向、温暖,而有比较多负面情感的故事,往往会冻结住,让人没办法前进。”和书中的学员妈妈一样,我的母亲也有一个被冻结、被遗漏的故事。大约从我上初中起,她就反复给我讲她生了两个女孩子,我爷爷奶奶是如何重男轻女、欺负她的故事。这些故事的细节细致到我奶奶的眼神、动作、话语,在她与我奶奶分开住30年后,乃至我已经成家立业以后,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前不久爸爸去看望80多岁的奶奶,她还触动情肠,泪流满面。我也同样觉得不可以理解:重男轻女是那个时代老人的通病,怎么40多年过去了,妈妈还为此伤心伤神呢?妈妈的心是不太小了?
看过了书中的内容后,我知道了:“如果妈妈重复说着这个故事,那代表还有一些细节她没说到。试着对限制性的、痛苦的故事保持好奇(而不是厌烦),打开那些被遗漏的、没有机会看到的部分。”
我准备陪伴妈妈挖掘的“宝藏”:
1.在那个重男轻女又物质匮乏的时代,您是怎么坚定相信要让自己的两个女儿读书、上进的?
2.为什么您如此简单又坚定地相信:您的两个女儿一定会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走出爷爷奶奶住的小村庄,来到更大的世界?
3.爸爸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什么吗?你们是如何合作经营好家庭、带好我和妹妹,还做好了自己的教师工作的?
我小时候,妈妈经常抱怨、指责爸爸,我是在她的眼泪与抱怨中长大的。直到我成家立业有了孩子,她还隔一段时间就和爸爸吵架。但是她一直对我和妹妹都是鼓励和相信更多。写到这里时,我的心里升起了许多对父母的感恩:曾经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立志不要做妈妈这样的母亲,我要做一个快乐的、不向子女唠叨、抱怨的母亲。但是我现在更多地理解了母亲的不容易,她的情绪没有出口,她无人可以诉说。同时我也深深感谢我的父亲,我和妹妹能长成今天的样子,父亲也是有功劳的。
我也有很多问题想访问小时候的自己:
1.在重男轻女的大家庭,你没有因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反而更加奋发向上,这种力量是哪儿来的?
2.从父母的原生家庭,你获得了哪些积极能量的滋养?
记得小时候,妈妈会反复给我们讲外婆不裹脚、读书写字的故事,讲外婆在炮火连天的年代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去安乡寻找外公的故事……她让我们相信:我们出生于诗书世家,我们没见过面的外公是非常爱女孩、我们的外婆喜欢女孩,世界上有很多女孩读书立志,为社会作贡献。谁说女孩不如男?妈妈自己也是坚持学习的榜样,小时候经常看到妈妈躲在后面小房间读书,爸爸会给妈妈买零食,要我们不要去打扰妈妈。
虽然我的原生家庭,父母会吵架,妈妈会抱怨唠叨,爸爸会打人,但我对文学、艺术的爱,我积极向上的能量,遇到任何挫折、痛苦都不放弃寻找希望……这些好的品质也是父母给我的。
“人生会有痛苦,但叙事看待人生、看待痛苦的视角特别不一样,一转念生命就有了不同的流动,人们也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