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收藏每一个中国人的匠心
亦药亦墨流传千古,但千万别因为它的黑,而在中国家长的手中失传。
她对着镜头,喝了一碗墨水……
但她这一举动,并非为彰显自己很有文化,也非为证明自家古墨具有很好的药疗效果,而仅仅是感慨于不少家长们因为墨的黑而教导孩子远离这一传统文化。
她只是想告诉那些家长们,“可以尽量放心,这墨都能吃,小孩子接触起来一定是安全的。”她希望我们理解,不要因为一时的偏见而丢掉了宝贵的传统。
她,便是富阳“墨庄”的主人程美玲。
程女士的这一举动,或许只是在提醒我们,那些我们所遗忘的,并非理应如此。
墨和我们的关系,曾经如此亲近,习以为常地就像家里的一份子。因为有墨,曾经写出来的字带着一阵阵清香,且饱含写字者的性格和品味。
我们不写毛笔字了,不是因为真的不会写,也不是因为真的不需要写,也许仅仅是因为我们忘了。
就像生活中许多曾经与之用心相处的其他东西,如今可能丢弃一旁,以至忘了它的存在。但真正丢掉的,并非是那些东西,而是生活的耐心和细致。
但生活的内涵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那些我们所遗忘的,却在传统智慧的流传中不断勃发出新鲜的活力,以至恰巧重逢时,变成一种惊奇的喜悦。
就像程家的墨,的的确确能喝,而且还有药用疗效。《本草衍义》中指出:“以药入墨,墨随血走,内通五脏六腑,外透经络肌肤,无所不通。” 但并非所有的墨都能喝,须松烟墨方可入药。
药墨的特点之一就是利用墨超小的微粒子,它细到人体毛孔的千分之一,具有超强渗透力,可快速进入经络,并排出体内的有害物质。可祛痘、祛斑,对治疗颈椎病、蚊虫叮咬等有一定的功效。
药墨之所以有别于普通墨而具有药效,首先是因为材料。它取材自五年以上的松树,并将松脂全部去除,再自然阴干,之后烧成碳,但只取烧窑内最顶上的一层碳来做药墨的原料。
此外,手工制墨共分为8个步骤:烧烟、炼胶、炼墨、锤墨、压墨、晾晒、修墨、包装。古法制墨并非易事,每个步骤都得保证百分百的到位,从而保证炼制出质地上乘的古墨。
如今,程女士还致力于药墨在美容养生方面的探索和研发,通过墨的介质,再加上中药配方,已在不少病症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实例。
然而,这一路走得如此艰辛。
在书写方式产生变迁的当下,墨的市场需求量减少自不必多提。况且程女士对药墨的品质尤其严苛,若制墨过程中有一点瑕疵,她就会将这一条墨毁掉,不愿其流入市场。
但也正因如此,程家的墨受到不少书画名家的认可,称其有“古墨风范”。当代大家黄宾虹先生便喜用树墨(即用树为原料烧制的墨),树墨做得不好则有异臭,但程女士可以很有底气地为自家的墨做广告:“哪怕放了一个星期,也非常的清香。”
更为艰难的是,即便在这药墨之乡,墨的疗效仅仅被视作“偏方”而已,要为其药用价值证明并推广到市场上,谈何容易!很多人不理解程女士,更有甚者称她为“骗子”。
好在有家人的全力支持,以及她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满满自信,令程女士坚信,“是金子总有发光发亮的一天,但也需要不断地去开采,我们就像愚公移山那样慢慢地去做。”
历经多年的风雨洗礼,如今程女士仍那么乐观自信,她会因这墨可提供给别人写字而开心,也会因其药效带给别人帮助而开心。
但唯一让程女士揪心的,是忘了毛笔字的中国孩子,以及视墨为“脏污之物”的中国家长。她谈及来墨庄观光的旅游团,不少港台甚至国外孩子都能很好地执毛笔书写,而大多数大陆孩子却连笔也不会握,甚至不少大陆家长认为墨太脏而不许自己的孩子去接触……
墨和毛笔,它们从来没声称自己是多么高不可攀的传统文化。它们首先只是一种很中国的书写工具和方式,进而是中国人书房内最好相处的伙伴。
尊重它们,也许就是在尊重自己身为中国人的一种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