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说的是荆轲。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其中的悲壮与视死如归所动容,感慨于荆轲的家国情怀和士为知己者死的大侠风范。
与此同时,荆轲身上还有另一个标签:剑术太差。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有了刺秦任务最终的功亏一篑。
陶渊明在《咏荆轲》感慨: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中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但问题也就因此而来:刺客最基本的能力便是剑术,荆轲既然剑术不行,燕太子丹为什么还要派他去执行刺秦的任务,是犯二了吗?
或者是不是陶渊明搞错了,荆轲其实是个剑术大咖呢?
一、荆轲的剑术
在《史记·刺客列传》是这样描写荆轲的: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只提到他爱好“击剑”,至于水平是业余玩票还是专家级的,则没有进行正面描述。但有几则事例可以做一个侧面证明。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有下面两段记载:
第一: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曰:“曩 (nǎng,以往) 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可以看出,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一副怒气冲冲的姿态,睁大双眼狠狠盯着荆轲。荆轲一见如此,便走掉了。
第二:
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后来,鲁勾践听闻荆轲刺秦失败了,私下里感叹:哎,他不讲究刺剑的技法啊!也怪我,不知道他的为人!从前我曾经叱责他,让他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啊!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荆轲虽然好剑法,但技术确实一般。
所以,既然荆轲剑术一般,太子丹怎么敢让他去行刺秦始皇呢?是太子丹不知道荆轲的水平,被人忽悠了,买了一个假冒伪劣产品吗?
二、荆轲为什么被推荐?
给燕太子丹引进荆轲的人叫田光。
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曰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本来,太子丹闻听田光的大名,想让他去刺杀秦始皇的。无奈,田光年纪大了,身体不行了,他于是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来充当男主角。
田光会忽悠太子丹吗?肯定不会。因为为了断绝荆轲的后路,田光采用了自杀的极端方式。
(田光)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所以,田光推荐荆轲的行为,并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他没有忽悠太子丹的动机。
那么,田光到底是看上了荆轲的什么优点了呢?
他看上的是荆轲与自己一样的“智深而勇沈”—既有智慧谋略,又勇敢沉着。
在田光看来,太子丹不缺勇士,但他蓄养的这些人勇则勇矣,却不够沉着,表情都挂在脸上,让他们去行刺秦始皇,还没动手就会被人看出异常,铁定不成功。
这一点可以在荆轲与秦舞阳到咸阳宫时看出: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悃。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秦舞阳作为荆轲的副将,肯定也是万里挑一的人选,但真正到了要行刺的时候,表情全写在脸上,与之对比,荆轲这个人有智慧有勇气而且遇事沉着冷静,能够很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的人,才适合刺秦这样艰巨的任务。
所以,田光推荐了荆轲。
三、荆轲为什么会答应刺秦?
田光向太子丹举荐了荆轲,但荆轲为什么会答应去刺杀秦始皇呢,毕竟这是十死无生的任务啊?
有人说,因为他是荆轲呀,一个为国为民的大侠,一个不惧生死的大侠,一个满怀“士为知己者死”信念的大侠。
但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荆轲并不是这样的人。
第一,我们之前提到,在与盖聂和鲁勾践发生冲突时,荆轲选择了逃避而非直面解决。
这种没有血性的懦弱行为显然与我们所认为的勇猛强悍、无所畏惧的侠客非常不同;其爱惜生命的姿态倒是与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颇为类似。
这样爱惜生命的人怎么会选择当刺客呢?
第二,在整个刺杀计划实施前,荆轲一直表现的非常消极,根本没有体现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大义精神。
当面对田光以死相逼以及太子丹的礼贤下士时,荆轲并不愿接受这件差事。只是在太子丹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下,他才最终应允。
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注意,《史记》在描述这段史料时的用词是“固请毋让”,显然,荆轲是被逼无奈而不得不答应,否则,极有可能会面临被杀的局面。横竖都是死,只能先答应着。
当荆轲答应了之后,太子丹便以上卿之礼待他,让他充分体验物质上的享受。然而,在这种超规格待遇下,荆轲却一直不提刺秦之事。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久之,荆轲未有行意。
直到秦军都打到家门口了,没办法了,才开始行动。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哪怕是出发的当天,太子丹都担心荆轲反悔: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可能有人说,荆轲是在等人,但若不是前期荆轲再三推辞,太子丹会担心荆轲反悔?
四、其实,我是文人
如果之前他是被逼无奈才答应的话,那么当许诺刺秦之后,便应当开始积极的筹备工作,但荆轲显然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表现出一副犹豫不决的姿态。这与刺客们一诺千金、不爱己身形成鲜明对比。
显然,荆轲并不是豫让、聂政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刺客。同时,荆轲也没有以剑客的身份来要求自己。
在《史记 刺客列传》里,司马迁并没有单独说荆轲的剑法如何高明,而是把荆轲的好文和好武并列起来写,开头便说他“好读书击剑”——而不是“好击剑读书”。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在卫国时,荆轲便想用所学之术来游说卫元君,但可惜不被重用。由此可见,荆轲文武都通。而在文与武之间,荆轲其实更认可的自己的文人身份。
到了燕国后,荆轲与狗屠和高渐离成了好友。三人经常喝酒,而每次喝多了,高渐离便会击筑,荆轲则会相和而歌。随后彼此又会在街道上旁若无人地放声大哭。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这样的艺术行为,不是“十步一杀人”的那种尚武的狂放,而更像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文人式的狂放。
虽然喜欢喝酒,但也好书,游历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所以,司马迁笔下的荆轲形象与其说是一个能文的侠客,不如说是一个能武的文人。
他想要的是建功立业,出将入相,如同当年的韩信一般,因此他根本不愿意当刺客。可惜由于命运的捉弄,荆轲最后还是成了一名刺客,而且还是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