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现象】
人为什么追求财富名利?为什么要社交?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行为的底层动机是什么?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行为背后的动机暂且不论,首先可以明确的是所有行为背后都是有动机的。
哲学家柏格森曾说:每一行为,都是一种意图的实现。
人无时不刻不在做出行为,仔细想想在生活种我们哪怕只是像抬手起身这种不起眼的动作也有为之而做的目的。
可以说人只要在自主的有意识的行动就必然有动机。
人不可能没有目的而做出无意义的行为。
如果了解了行为背后最深层本质的动机,我们就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而做出相应的行动与想法。
同时也能理解他人的想法与行为出自什么目的,在人际交往时有助于理解对方并做出合适的应对方式。
在《心理动机:激发行动力的底层逻辑》这本书中作者将人的所有行为背后的动机从根本上大致归纳为三种。
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地位的追求、知识的探索。
一、对人际关系的追求。
意为人们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求。
【社交属性】
人是社交动物,不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我们都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才能在社会中生存。
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可能完全孤立的在这世上生存下去。
不论是出去吃饭、坐公交、工作、购物、衣食住行各方面我们都在与人建立联系。
精神层面如果断绝了与同类之间的联系我们将感到寂寞和空虚。
影片中经常能看到主角一人处于与世隔绝的荒岛上,随着时间流逝越发难以忍受孤独的痛苦,每一天既枯燥又没人陪伴的日子十分的煎熬。
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人最终一定会精神崩溃出现心理问题,不夸张的说寂寞与无聊甚至可以杀死一个人。
从这方面看就能理解王尔德那句名言。
人活着就是为了对抗无聊
【群体协作】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是群体协作的结果,人之所以能站在生物链的顶端主要的原因是源自群体合作。
远古时代人类通过群体生活形成部落抵御野兽保证安全、有利于繁衍人口、数量上的优势也有利于捕猎,之后的农业革命和商业贸易也是基础群体协作而发展起来的。
如果脱离了群体单靠人类独自一人社会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个个体的力量是弱小孤立的,集结起来产生的力量是无限的。
人类是将群体协作这一性质发挥到极致的生物。
由于群体协作这一基因遗传。
人会从脱离群体中产生痛苦反过来说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愉悦与满足。
在生活中如果被群体排斥疏远我们会感到不安,感到孤独和孤立,大脑本能会认为这是不安全的,必须融入群体。
在原始部落中,与部落同行的人更为安全,而独自生活的人的生存概率总是比较低。
融入群体对于生存是十分有利的,与群体相似同会给予人们归属感和安全感。
所以人都有一种合群倾向。
【自我的独特性】
融入群体的同时我们也会保留一定的自我,即一种独特感。
如果每个人都十分的相似那我们很难找到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人们都会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脱颖而出的存在,所以人们不会过度融入群体。
因此人在社会环境中具有两种相反的需求,人们模仿他人;另一方面,人们也想与众不同。
【社交需求】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将人的所有需求被分为五个层次,形成金字塔结构。
最底层的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其次是社交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在这个原理中除了最底下的生理与安全需求外,往上的都是跟社交相关。
【人际关系与幸福】
因为需求被满足的越多我们越能感到幸福。
所以人际关系对人类的幸福感就变得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优质的人际关系我们很难感到幸福。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我们会感到愉悦与满足,缺少或者疏远我们会感到抑郁孤独。
幸福感和人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幸福的人通常都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反馈能让人更幸福。
人类的三大情感,友情、亲情、爱情、都要与他人构建良好的关系。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被人尊敬、喜欢、依靠、关心,我们会从中得到极大的幸福感。
建立优质的人际关系本质上是自身与他人相互给予的反馈,所有人在社交中的地位都必须建立在他人的认可之上。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关系,都可以看成是相互寻求反馈的关系。
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我们自然也就无法从中得到喜悦。
所以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十分渴望他人对自身的认可和正面评价的需求。
二、【对地位的追求】
自然选择使几乎所有物种生来将面临两件头等大事,生存和繁衍,人类也不例外。
在社会中地位高意味着享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利,对生存和繁衍将带来极大保障。
地位高的人更受人尊敬,能拥有支配他人的权利,拥有更多的时间,能自由的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也会受到优待。
地位高的好处分两方面一方面被人尊敬和爱戴的感觉无疑能使人更幸福,这是种精神享受,一方面生存和繁衍也得到保障。
同时对地位的追求将驱使底层人民努力奋斗爬上社会顶层,这是个体努力奋斗向上的一大动力。
【弊端】
对地位的追求也会产生些弊端。
人们会不断的在无意中与他人做比较,自卑就是源于对他人的比较。
为什么我们总见不得别人好?
当看到别人比我们有钱开豪车住豪宅时我们心里会自惭形秽和心生不满。
看到别人高于我们会心生嫉妒。看到别人低于我们就会心生快意。
很多人对此认为自己的这种心理太过阴暗,但其实这是十分正常的。
这是因为人在下意识中与他人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结果衬托出自己地位的卑微。
因为他人的成功无形中暗示着自己没那么成功,至少相较于他人,自己称得上失败。这意味着在通往成功的阶梯上,人们被别人踹下了一阶。
由于地位高的人的出现使人发现自己的地位太低,自尊就受到打击,自然就会心生不满,仇富心理就有这一原因。
反过来说当自己成为了地位高的人,相较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而言,就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我们就会心生得意。
三、【对知识的追求】
人们有了解「为什么」的需求。
人类发展至今很大原因也有对知识好奇这一因素。
人类学会用火烹饪、打造器具、捕猎野兽、种植、都是知识从中发挥的作用。
我们今天所创造出的一切文化、科技、网络、建筑、艺术、全都是知识的结晶。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笛卡尔对此说道:好奇是知识的源泉。
没有好奇就得不到知识,求知欲让人对知识产生渴望,知识的习得能让人更好的生存。
我们对世界了解得越多,便越能更好地生存,因此在进化过程中,人类被赋予了寻找新信息的本能。
平时浏览网页视频和文章时刷到“如何提升自己”“怎么赚钱”“心理情感”类的信息时我们下意识都会产生点击的冲动。
这些含有知识的视频或者文章,本质上都是对我们有利才会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正如正点进这篇文章阅读的读者一样。
综上所述,对稳定关系的追求、对地位的渴望和对新知识的探索对我们十分重要。
长达数百万年的自然进化塑造了这三种动机,让人们以智人的身份生存至今。
三者是人最底层的行为动机的来源。
虽然直至今日我们并不用再为食物和繁衍过度奔波,但深根蒂固的天性让我们仍保留着这些本能。
通过认识了以上三种底层动机我们能清晰的理解自己心理背后的想法与行为,进而反观自身明确认识到自己的需求。
通过对以上人类行为动机的解析相信在社交中我们也将对他人的行为报以理解,不会感到困惑了。
(写作不易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