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美国短篇科幻鬼才弗雷德里克·布朗发表了一篇小说。
全文只有8行,但惊为天人:
末日
(美)弗雷德里克·布朗
琼斯教授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时间。
“我终于发明了一台机器,”他对女儿说,“它可以把我们带回到过去。”
他按了一下机器上的电钮,并说:
“机器能让时间往回走。”
”。走回往间时让能器机“
:说并,钮电的上器机下一了按他
”。去过到回带们我把以可它“,说儿女对他”,器机台一了明发于终我“
。间时究研在直一来年多授教斯琼
朗布·克里德雷弗(美)
日末
而这篇小说,就是信条核心之一。
先不谈各种设定,各种烧脑的机制和突破想象力以及视觉习惯的观影体验。
从故事本身来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而且相当简单的谍战故事。
男主(全篇没有男主姓名)我们叫他A吧。
在未来,人类发明了能够让时间倒流的技术,他们把这个技术传给了现在的反派安德烈,希望安德烈能够让世界毁于正反相撞。A和A的帮手尼尔一起阻止这场灾难,拯救了世界。
这和007的套路其实差不多,带着美女(或者帮手)解决危机拯救世界。
就和同一个剧本,不同演员来演有不同体验一样。
同一种类型,在诺兰导演的打造下,完全是全新的体验。
从《记忆碎片》到《盗梦空间》再到现在的《信条》,诺兰总能给我们展现新的世界。
很多人看完了明白了电影的大致故事,但是却不明白电影里面的机制。
换句话说,大家知道了他们拯救了世界,却不知道是怎么拯救的。
那要看懂电影的机制,以下的几个知识点能够帮助你理解电影!
但是在这之前,建议大家摇摇头,把之前的关于时间倒流的概念扔一扔。
1. 关于时间倒流或者说是时间穿越的电影其实很多了。比如《回到未来》,《终结者》系列,《X战警逆转未来》,甚至大热的《复仇者联盟4》,这些电影都有时间穿越。
但是周围的一切,仍然是向前(正向)的。你穿越到1999年,太阳依旧东升西落。
但是在《信条》中,时间不是穿越,而是逆流,当你逆流后,世界不再东升西落,鸟开始倒着飞,车倒着开。
这时,叫“时间倒流”就会引起错误联想,严格意义上,它应该叫“时间反演”(time reverse)。
时间反演这个词来自量子力学,原术语的全称是“时间反演对称(T-symmetry or time reversal symmetry)”,指空间坐标不变,时间坐标反向。
用更直观的说法,把时间比喻成一根向前(正向)延伸的线,时间穿越是你从2020年突然回到了2000年。
而时间反演是这根线从2020年开始不在向前(正向)延伸,而是向后(反向)延伸到2000年。
前者的穿越是一瞬间的事情,而后者的反演,是20年的过程。
2. 基于第一点,我们要打破很多日常的习惯和经验。
比如因果和先后。
我们往往说有因才有果,但是在反演的过程中,是有果才有因。
实际上并不是宿命论,人的自由意志仍然起到作用。
只不过我们习惯性的给所有事情按照时间顺序定了一个先后。
先有因,后有果。
把时间的先后去掉,我们只能说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而不是先有和后有。
A在第一次接触逆物质的时候,要抓住逆物质,你得做一个扔出逆物质的动作。
在正向的时间里,我们很自然的明白,你抓住了东西(因),然后扔了它(果)。
那么逆着来,你先扔了它(果),再抓住了它(因)。
所以再不谈时间的情况下,因果是成对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甚至在看电影的时候,抛开时间,只看运动,会让你感受更直接。
就像诺兰自己说的一样,别去理解它,去感受它。
3. 在影片中,常常会出现几个A同时出现的情况,最后结尾甚至出现了几个尼尔。
这也是造成观影时信息混乱的地方。
在影片中,用了一个词进行解释,叫时间钳形战术。
一个队伍从不同的时间向同一个时间发起进攻。
而这最大优势就是信息,影片中也说道,无知是最大的保护。
下面这张图能够帮助大家理解时间钳形战术,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同一时间会有多个A。
红色为正向,蓝色为逆向,当你从红色进去,蓝色出来时,A就从正向的A变成了逆向的A。
简单的用1,2,3来当一个时间坐标。
A进入房间的时候是1,进入红色门的时间为2。
然后同样的时间2,A从蓝色门出来。
这个时候A已经是逆向的了。
那A会看见什么?
A会看见正向的A从红色门退出来,
因为逆向的A时间是倒流的,并没有发展到3,而是回到1。
所以同一时间会有两个A 。
那么时间钳形战术也就不难解释了,
假设10点钟战斗开始,正A按照正常时间,参加战斗,然后获得了情报(信息),比如重要物品在哪等等信息,然后10.15战斗结束,哪怕战斗暂时失败了(实际上不可能失败),也没有关系。
10.25的时候,正A进入机器变成逆A,时间开始倒流,然后逆A在掌握信息的情况下回到10点钟,把信息给正A,逆A也同时参加战斗,那么在10点这个时间,场上同时有正A和逆A,而逆A掌握了信息,能够提高战斗胜利的把握。
这就是时间钳形战术,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赢了的战术。
在最后的决战中,信条组织就用了这种方法对反派老巢进行战术打击,正向部队10点进攻,逆向部队10点10进攻,当10点10时,正向部队已经进攻完毕,将关键信息传给逆向部队。
逆向部队10.10战斗刚开始,就收到了关键信息,然后逆向部队10点战斗结束,把关键信息又给正向部队。
在剧中有一栋炮楼,被炸了又复原又被炸,这其实就是战斗最好的解说例子。
这座炮楼是比较重要的火力压制点,肯定是优先打击,在正逆向部队互相交换信息后,双方决定同时打击炮楼。
那我们想一想,怎样保证炮楼一定是全程处于被炸毁的状态。
只有正向部队10点5分炸毁炮楼,逆向部队也10.5分炸毁炮楼。
才能保证炮楼在战斗中全程废墟。
如果红队在10点5分炸了楼,而蓝队没炸,那么10点到10点5分之内,这个大楼还是存在的,红队的前半段时间、蓝队的后半段时间,都会受到大楼的火力压制;
如果蓝队炸了,而红队没炸,那么大楼在10点5分到10点10之间是存在的,红队的人会看到一片废墟变成了大楼,红队的后半段时间、蓝队的前半段时间,也会受到大楼的火力压制。
而两队同时炸楼,意味着大楼从10点到10点10,都是废墟状态,只有在10点05的那一瞬间,它是存在的。
所以这是一场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战斗。
在了解了以上三个概念后,看懂电影并不是难事,虽然当信息量太大的时候会有些不知所云,但只要稍加琢磨,就能很清楚其中缘由。
在大概明白影片的所有情节后,我们发现,
其中的瑕疵很多。
比如用复杂的感观去掩饰故事内核的匮乏。
比如演员的表演方向上略有偏差,安德烈向凯特发飙说老虎台词那一段,演过头了,不过可以理解,毕竟演员是舞台剧出身。
凯特的人物情感应该更加的丰富,愤怒绝望和绝地反击被活生生演成了祥林嫂。
电影的感情线也偏弱,A和凯特之间感觉可以擦出一点火花,却啥也没发生。
不过A和尼尔之间的兄弟情义在最后挑明后,让人意犹未尽,唏嘘不已。
哪怕它有这么多的瑕疵,它仍然是一部佳作。
因为它挑战的是一些不会有人想做,也不是商业电影该做的事情。
第一,是突破一般的时间旅行电影。
对“时间倒流”的视觉表现,做了革命性的创新。
第二,是突破一般的谍战片。
将时间反演的概念,作用于特定的人和物。
结尾的对话揭示了一切:这是一个“我的起点”和“你的终点”交织的故事。
是主角在未来主导了这场行动,雇佣尼尔成为手下,并对敌人发动时间钳形攻势,形成了一个回文套娃:
(钳(钳(钳形1)形2)形3)
尽管充满漏洞,但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诺兰的野心并不是设计一个艰涩的设定,而是在谍战片体系中使用它,甚至令整个题材都服务于奇观本身。
第三,是颠覆观众的认知。
在大银幕上将因果律倒置,不管点子本身多么精妙,观感上肯定会将日常经验打得粉碎。
诺兰对此心知肚明。
大家对这部电影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