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室友在清明节小长假的第二天,再一次错情绪失控,这是继三月份以来的第五次。失控的原因就是放弃了和闺蜜计划很久的出行陪公婆一家出行,结果却因为鸡毛蒜皮吵翻了在高速收费站。
室友从来不是气量小的人,但生完孩子后对家庭更多的付出因为没有及时得到回报,这种付出感的累积使得她的情绪频频失控。
小时候,家长经常会说说:“我为了你省吃俭用,来回奔波,你却不听话,不好好学习……”,那时候的每每此时,我总得使出洪荒之力,才能抑制住自己翻个白眼再补上一句“我让你这样了吗?”的冲动,
长大以后,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对白:“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却不懂感恩,不知回报……”。仿佛,哪怕我从没喜欢过对方,对对方的感觉就像猩猩对狗这样跨越物种的感觉,只要一方付出了,另一方就得接受,并且给予反馈,否则,就分分钟变成了不知道感恩和回报的渣男或渣女。
于是乎,便有了以下的情况,“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哪怕不是为了自己,也要对得起你妈对你的付出”,“上次我替你解决了个问题,这次你必须替我解决一个问题”,“我给你父母买了很多东西,你这次也要给我父母多买些”。
这些要求是不是看似很合理,但其实都是一种不给对方余地的道德绑架,更是一枚枚付出感埋下的定时炸弹,如果对方未能按照你的心里预期走,这些炸弹会分分钟爆炸,把你以及你的生活炸得血肉横飞。
在任何一种关系里,付出感的过多累积,到最后都会演化为道德的优越感,这种道德优越感会使我们丧失掉对自己反省的能力,毁灭掉我们对自己情绪控制的能力,总终变成一把杀掉我们甘之如饴的刀,一点点地凌迟我们的生活。
二
付出是相处过程中无法取代的一环,我不想纵容自私自利的人,,为只享受不付出找借口,也不想教大家做圣人婊,只求付出不问耕耘。
我更想和大家淡淡怎样正确对待我们的付出感,既不容易让我们的付出打水漂,也不容易让我们被溺死在付出感的情绪里。
降低我们的付出感两个原则是关键:付出的时候走点心和减低对回报的期望。
每一代人都有过关于冷和饿共同的记忆:有一种冷是奶奶觉得你冷,有一种饿是姥姥想着你饿。因此我们在三十度被套上了秋裤,我们明明都已经要吐出来了还需要被逼着再吃几口。于是,奶奶觉得,姥姥想着,明明都是对我们好的事情,却变成了对我们的伤害。
这种变成负担的付出,是因为我们一直在用自己认为对对方好的方式在对待对方。然而,付出绝对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也不能遵从给你我认为最好的就是对的简单逻辑。
比如对方很渴的时候,你却把你用来救命的面包给他,你自己认为你甚至为对方舍弃了性命,可是对方明明需要的是水啊,面包只会加重他渴的程度,他是无法对你的付出做出任何反应的。
因此,付出应该以心甘情愿多于渴求回报作为出发点,然后走一点心,想想对方真正想要和需要的是什么,需要锦上添花的时候不雪中送炭,需要雪中送炭的时候不送花A,这样你的付出才会更有价值。
与此同时,降低对回报的期望也很重要。
A小姐在谈恋爱,他会经常送男票礼物,送礼的时候,她从不考虑对方会不会回送,送礼物纯粹是为了对方开心和自己开心。
B小姐也在谈恋爱,他也会经常送男票礼物,送礼的时候,她除了考虑自己和对方的开心外,还经常会设想自己能不能得到回报的礼物。
A小姐经常收不到礼物,但是A小姐觉得没什么,依旧和男票该怎么着就怎么着。
B小姐也经常收不到礼物,但是B小姐更失落,即便他的男票会把每个月的工资卡交给她,但也因为没有按照她的心理预设走,没有得到预想的礼物,B小姐就会不由自主地自怨自艾,不由自主地和男票吵架。
看,这就是对回报不同的期望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实际上B小姐得到的远比A小姐多,但是却因为自己的期望过高,反而没有A小姐幸福。
付出感原本是可以给我们快乐的东西,但却因为我们对它提出了过分的要求而被毁坏了,付出感越强,越容易绑架我们的心态,一旦付出感得不到回应,我们会闷闷不乐,进而会有怨气,再产生怒气,一旦怒气冲天,身边的人会恐惧你的付出想要逃离,远处的人会因为害怕而不敢靠近你,我们的生活会彻底被凌迟致死。
当生活的付出总是和回报不能正比的时候,降低我们的付出感,付出感越弱的人,越容易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