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唱过一首歌,歌词是这样写的:只要妈妈露笑脸呀,云中太阳放光彩;只要妈妈露笑脸呀,美丽花儿齐开放。历尽苦难的好妈妈,我们的好妈妈,只要您呀笑一笑,全家喜洋洋~~
我为什么特别记得这首歌词?因为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充满了妈妈的眼泪与抱怨。今天聂老师用语言引导我们回忆过去的半生,我其实特别不想回忆,但还是会记起一些片段。
幼儿园阶段是快乐的,记得爸爸曾经给我买过一辆儿童自行车,后面有三个轮子的那种。当时乡下没有这种自行车卖,是爸爸和舅舅特地到乘车到长沙市买给我的。得到这个大礼物的快乐心情至今仍记得。然后记得我三岁多时妈妈生了妹妹,记得妹妹蹒跚学步的样子。记得上学前班时班上的男孩热衷玩一个危险的丢人游戏……幼儿园阶段的记忆很少,很模糊,但能记住的都是快乐的。
然后回顾小学阶段,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妈妈的眼泪。爷爷奶奶重男轻女,妈妈哭;家里经常被小偷光顾,妈妈哭;爸爸不够体贴,妈妈哭;生活不够富足,妈妈哭……
初中阶段,充斥的是妈妈的抱怨。抱怨奶奶对她不好,是个坏婆婆;抱怨爸爸对她不好,是个不合适的老公;抱怨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命运多舛……以至于当我回忆整个童年时,生活中的快乐学习中的收获都是一掠而过,都压在“我的妈妈不快乐”的阴云下。
师范三年,离开父母。少了妈妈的唠叨,最初我特别不适应,会半夜流泪,会想家。渐渐地适应了集体生活,我发现我不太懂得人际交往,我敏感、脆弱、自卑又非常自尊。在这三年里,我开始不用争取学习上游,不用做大家眼中优秀的“教师子弟”,我偶尔旷课、不去练琴、功课挂科、补考舞弊……当然,我的叛逆并不太嚣张,最终也顺利毕业,参加工作。
工作时又回到父母身边朝夕相处。又开始每天聆听妈妈的抱怨。还是那些重复的话题,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可能为了让我能领会她当时的辛苦与酸楚,她往往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不能自拔,把她委屈的每一个细节重三遍四地述说给我听。特别从2002年开始,妈妈歇岗了,她的内心很不平衡,抱怨更多。有的时候我会帮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她就会夸我比爸爸还理解她、疼她。年轻的我不知道:这其实是家庭关系的一种错位。
2005年我调动至市区工作,2006年妈妈从乡下来专门照顾我。她每天的事情就是盼我下班回家吃饭,听她唠叨抱怨。我当时感到一种透不过气来的压抑,除了把精力全部扑在工作上以外,我下意识的想逃离这个家。然后我闪婚,终于逃离了。然后我发现,我拿婚姻大事开了一个严重的玩笑。婚后不到半年,我闪离,再次回归单身。
我经常想:如果我的童年轨迹不同一点,我会不会没有这么细腻敏感?如果妈妈少念叨一点,我是不是不会遭遇情感挫败?但是我并不想责怪我的妈妈,我知道她非常爱我、疼我,在我每一个人生低谷全力以赴的帮助我。我曾经想力图去劝说她,改变她,却只引发一次又一次的母女冲突。我现在终于意识到:如果一个人不想自我改变,那么谁也别想改变谁。所以我要做的是:尊重她的性格,并尽量让自己不受她的负面情绪影响。我也很想自己有许多快乐的正能量来感染妈妈,但是我发现至少目前我还没有足够的能量办到。
三十岁我的大女儿出生,看着那可爱的小生命一天天的眉目清晰,一天天懂得交流懂得爱,是多么快乐的事。我尽力让自己不做一个抱怨的妈妈,我每天给她讲好听的故事,带她做快乐的游戏,给她做可口的食物,陪她一起看梦幻的童话剧,出门旅行体验更多彩的世界……但是我仍然不自觉的会不满足,会抱怨她的爸爸不够体贴,陪伴我们太少。这或许是一个心理定式,在我的童年时代就埋下伏笔,影响我成年后如何做妈妈。然后我发现:女儿充当了我童年的角色,小小年纪来调和父母矛盾,来宽解我不要在意太多。这一切到2015年10月15日戛然而止,我的大女儿永远的离开了我。在无边的思念与伤痛中,我才发现:我正在渐渐地偏离我最初做母亲的初衷。我不是应该知足吗?我不是应该快乐吗?我为什么对生活多了那么多的期望?为什么不能一直做一个快乐的好妈妈陪伴她每一天?
失去了更是弥足珍贵。35年的人生路我比母亲更命运波折。但是我感谢我的母亲和大女儿,你们让我明白了一个家庭中,快乐的妈妈有多重要;一个孩子心中,妈妈每天的笑脸有多重要。当我生下小女儿,我告诉自己:过去的伤痛我不要带给她。我已经痛彻心扉一次了,何必要让我的孩子再来陪我痛一次?我曾经的伤,不会再在她面前提,我不用她感同身受来理解我、心疼我。等她成年了,过去的事情再让她知晓。
我不知道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如何剖析自己的成长变化,我只知道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做一个面带微笑的、乐观积极的、热爱生活的正能量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