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本书能让你感到平和的、温柔的、暖暖的爱慢慢涌动上来,那就是《窗边的小豆豆》。
书店老板极力褒奖这本书,称它是大人小孩儿都适合阅读的书。
我买回来读给六岁的女儿听。读惯了绘本的女儿刚拿到这本书时撇了撇嘴,“那么多的字,就几张图,一点也不喜欢。”
我不灰心,翻开书念起来,当读到主人公小豆豆总是站在教室的窗边,叫住路边的演员开心的聊天,惹的其他同学都跑过来一起聊,而老师要气疯时,女儿咯咯的笑起来:“小豆豆真是太搞笑了!”我知道女儿喜欢上这本书了。
不光是她,连我自己也很爱这本书。它让我们知道,没有坏孩子,只有不合适的教育者。
主人公小豆豆是一个爱说话爱思考又富有爱心的小女孩儿。因为她爱说话又好动,被老师劝退。妈妈只好带她转学到巴学园。
在这所只有50名学生的学校,有一位极富耐心、爱心和奇思妙想的校长。
他用废弃的火车厢搭建教室;上音乐课时允许孩子们随便在礼堂的地板上画音符;开运动会时,不留痕迹的设计比赛项目,保证身体残疾的孩子能够赢;第一次见小豆豆时,竟然安详的听小豆豆讲了整整一上午的话。
女儿从此爱上了这位慈祥、有趣的校长先生,爱上了巴学园。我何尝不是,甚至连小豆豆的爸爸妈妈我都很喜欢。他们和校长先生一样,温和包容有同理心。
很多影视剧的套路是,一个富二代从小家庭殷实,父母总是很忙,没时间陪自己。当看到一个普通家庭一家人热热闹闹的时候,就很是羡慕。
虽然套路老旧,但依然反映出一个事实:对于孩子来说,陪伴与倾听远比物质更重要。
小豆豆第一次见小林校长先生,先生就坐在那儿听她说话,每次小豆豆说完,先生就会问,还有要讲的吗?对于小豆豆来说,这是莫大的鼓励与尊重,因为从来没有人那么爱听她说话,在这之前甚至之后,都没有人听她讲过那么久的话。
我也很爱我的女儿,甚至因为从小不被大人重视、心里自卑的原因,有了女儿之后,我格外的重视对她性格的培养。
但随着她的长大,我发现她的缺点越来越多。比如做事拖沓,比如想要干什么事的时候,会不停的跟我唠叨。
有时候我着急出门,她却不紧不慢,我那个急啊,我那个躁,心里的火苗不停地翻。
有时候我手里正好有事,没办法及时回应她的求助,她会一直唠叨,我那个烦啊,我那个燥,心里默念亲生的亲生的,压住要脱口而出的骂!
可还是有止不住的时候,嘴里的火苗呼的一下冒出,我变成了老巫婆!孩子不吱声了,该行动行动,该闭嘴闭嘴了。但是五分钟后我就开始后悔了。
一开始我真是钦佩校长先生,怎么能有那么好的耐心。后来我想,也许是他更了解孩子,知道孩子们是怎么想的,需要什么。
他是真的爱孩子们,关注孩子们。所以第一次见小豆豆,他认真倾听了四个小时;为了让身体残疾的高桥君树立自信,他精心设计了运动会的每一个比赛项目,让高桥君轻而易举的赢。
如果不是爱,不是了解,他怎能有如此耐心。
而我呢?打着爱的旗号,刻意地敲打着女儿,把她变成我希望的样子。
我着急要出门时,她必须配合我的时间;我需要安心做事时,她不能打扰我。等我有了时间能够陪她时, 她必须张开双臂迎接我。
校长先生的耐心,还源于他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他尽可能的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对孩子们稀奇古怪的尝试和想法,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包容。
他让孩子们穿旧的衣服到学校来,就是怕他们穿新衣服,影响自由玩耍;他知道孩子们爱图写画,所以音乐课上,让孩子们在礼堂的地板上自由涂画音符;小豆豆为了找到掉到厕所里的钱包,拿个长勺从厕所掏口里掏了很久,结果校长先生只是淡淡的说了句,弄完要收拾干净。
他几乎没有批评过孩子,没有刻意教育孩子要怎么做,但是巴学园的孩子们得到了校长先生和老师们的尊重与爱,都知道自己是很好的孩子,所以他们他们自觉自愿的开始向好孩子的方向努力。
对于调皮的、总是有各种稀奇古怪行为的小豆豆,校长先生经常笑眯眯的对她讲:你真是个好孩子。
这句话包涵了校长先生的爱、宽容与鼓励。他也许是听到了其他老师对小豆豆的抱怨,也许是发现了小豆豆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他害怕小豆豆敏感的心受到影响,所以他经常和小豆豆讲这句话,引导和鼓励她向好。
我想今后我再想发火的时候,觉得孩子不好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对女儿多讲这句话:
你真是个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