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周,有一天下班后我去超市买菜,恰逢是七点多的人流高峰期,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位老人,简朴的衣服着装上方,有着一头黑白交叉的头发。
等到她结账时,才看到她那沧桑的脸,上约莫五六十的样子,和我母亲的年纪差不多。
见她从裤兜里拿出皱皱的一小叠对折的纸钱,只有一块和五块,加起来有十多块。
收银台上还有放着一袋青菜、一篮鸡蛋,一盒瘦肉,以及一瓶蜂蜜。
她指了指那瓶蜂蜜,问收银员:“这个小孩子能喝吗?”
售货员不耐烦地说:“上面有写着呢,你不会自己看吗?”
“我不识字”
“后面很多人排着队买单呢,你不买的话就让其他人先买吧”
“我买,一共多少钱?”
柜台上那个电子小屏幕显示是36.7元,那位老人一张一张点算后,总共就23元。
收银员说钱不够,又急了起来,
老人说,我用手机支付。
我见她拿出手机,隔着脸大概有十多厘米,打开微信,认真看了看,半天了也找不到那个二维码。
收银员说,不会就站在一旁先,不要档着别人。
我站在身后,说“阿姨在这里点”,边说边伸出手指,在手机屏幕点了两下,就出现二维码了,老人完成了支付。
老人用带着省外普通话口音,说了两句“谢谢,谢谢”。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的母亲也遇到这样的情况,碰到不耐烦的售货员,是否也有人站出来,帮助她一下?
前段时间,哈尔滨一个老人乘公交时,因没有出示健康码,“老人没有健康码乘车受阻”一事上了热搜。
在第一次被赶下车后,他耐心等待下一辆,可他还是没能打破“理性”的乘车规则,再一次被赶下了车。
公交车上的年轻人都是用指责的语气赶老人下车。
“你还在车上晃悠啊!”“你白活着!”这类的话充斥着整个车厢,
不知道这样的话,对着自己父母,他们是否也能说出口。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60周岁以上人口约2.5亿,其中65周岁的人约1.8亿。
“老人“与“二维码支付”、“健康码“的冲突只是表象,更本质的是老人与科技的矛盾。
科技创造新的生活,科技改变了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追求科技创新本质是为了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科学创新而创新。
诚然,科技追求的是理性,在理性之下的科学发展得太快,快得让我们忘记了出发的初衷:,
人, 才是生活的本质,并非是科技本身。
科技是理性的,但人应该有温度。
科技不等这2.5亿的老人,但我们应该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