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走进了一家菜市场。沙园菜市场——海珠区流量最大、广州市中心最大的综合菜场。见识到了广州最“快活”的一面。生活,也本该一直这样,热烈又平常。
这里是海珠沙园,8号线和广佛线的换乘站。
往前几站到佛山,往后几站是海珠天河。
以全广州最“平靓正”出名的沙园菜市场,
就在这条枢纽上。
比起不远处年轻人聚集的太古仓,
潮流与生活,在这儿拐了个弯,
亦是汪曾祺笔下“生之乐趣”的最佳诠释。
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不由得人过多停留,身后传来摊主的吆喝声、剁肉宰鸡声,夹杂着街坊的砍价声,传遍沙园每个角落。
与拖着小推车、提着环保袋慢悠悠买菜的师奶、阿伯、公公婆婆擦肩而过;
与水池里活蹦乱跳的海鲜打个照面;
听风吹落了绿油油青菜叶上的小水滴;
在这座肉菜堆叠起来的王国里穿梭,
像是翻阅了一本3D百科全书:书中日复一日,记录着广州的生猛鲜活,与老广们的生活百味。可以说,广州人的生之乐趣,尽在这座“肉菜”王国。
身处工业大道沿线的沙园,曾经是传统工业区:广州造船厂、第一橡胶厂的发源地。
上世纪90年代末,厂区被收购改造成为居住区。成为近10多万人的家园。
安居乐业的老广们总是一门心思琢磨着:如何做好、吃好每一顿饭?
人间烟火驱散了废旧厂区的冰冷与萧条。
如今提及沙园,除了闻名的宵夜街,就是海珠最大的农副市场。
这里,是街坊们的精神高地,日常生活的永动机。
也是第一次到广州的你,品味真正老广的地方。
有人说,当你有什么想不开时,就来这走一走。满屏的瓜果鲜蔬搭配老广们的手起刀落,才是治愈的良药。
如果买卖之间,是场江湖儿女的过招。那么摊主们,早就在日复一日的操作中,练就了全能招数。他们是会计大师。一根葱,一颗蒜,一角一分都能算。
街坊们大都用粤语完成整个买卖,可也有不少例外。“靓女,斩半只白切鸡啦~”“今日噶猪肉好靓噢!”等不及你多迟疑一秒,他们会立刻切换语言模式,标准的普通话,并送上贴心的选购指导。
品相不好的,打个对折,明码标价。品相好的,随你挑。
一个两个都卖,12块6的桃,抹个零头,12块就好。
行走在广州菜场,是一场身心都会得到洗礼的修行。
认真生活的广州人,把对一块猪肉的要求,苛刻到全瘦或半肥瘦。努力生活的摊主们,包容着街坊们的所有喜好。看中的肉大了,切掉一块。当你担心那一小块不好卖时,他们回以微笑,“不要担心,我会卖出去的”。
另一旁,卖水果的夫妻,奋力推销着自家堆成一座小山的龙眼。
2元1只的鲍鱼、10元13个奇异果、15元2斤的野生板栗、13元3斤的大花甲皇、20元1斤的湛江大生蚝、33元1斤的生猛元贝……
转入菜场的梦境里,
唯一让人迷失的是,此刻挑点什么,今晚吃点什么。
有人起早摸黑采购最新鲜的食材,奋力卖出今天的二两肉,
有人数着几元几角,换这平凡的一日三餐。
这是广州菜场里的人生哲学。
即便是菜场不常逛人士,纵然没有阿叔和师奶们的娴熟老练,
也能在人群聚集的海鲜档、排成纵队的猪肉档前,慢慢找到路子。
宁夏的菜心、湖北的莲子、湛江的海鲜蒸鸡土猪、清远的黑尾猪、广西的黑土炮、开平马冈鹅,甚至连四川的麻辣风味都备受宠爱。
此外,还有各类养生汤料,诸如从化的土茯苓、车前草,煲汤食材应有尽有。
由此,费尽心思收集好货的摊主们和每天都来光顾的街坊们,共建了这座城市腹地的“肉菜”王国,
也让沙园赢得了“海鲜大笪地”的美称。
难怪一卖生蚝大叔脱口而出,
这里啊,每天都“人山人海,好似行花街咁”
来自云南的板栗散落一地,摊主的喇叭里循环播放着:“云南野生板栗,我妈妈种的”只要15元两斤。一袋两斤,脱皮机器不停的转,板栗皮的碎末飘了一地。野性与随性并存的老广们,好的便是这一口野生板栗的新鲜味儿。
一根葱一瓣蒜,一角一分,把日子掰碎了,揉进阳光里街坊们生活过得精细、用心。
网络上流传一个段子,北方人对南方人最大的不可思议,在菜市场。
当北方豪爽的将葱姜蒜一麻袋一麻袋的搬回家时,南方的菜场里开启了一场又一场精细的交易:鸡蛋一个一个买,排骨一条一条装,冬瓜一圈一圈切,哪怕葱、姜、蒜等都可以一根、一块……一旦摊主们内卷起来,鱼都能骨肉分离,椰子也可以做到肉一片一片,一箱又一箱得生蚝更是能现场开启表演赛。
临走时,摊主们不忘嘱咐你拿上点儿葱姜。为的是“好走,再来啊”的人情往来之道。
烧腊店前,阿叔阿婆们仔细打量着今日的出品。
路过一家看一家,随性点,哪家人多找哪家。
不要迷失在一声声“靓仔、靓女”的热情里。
不要怕错过,货比三家才有新收获。
沙园菜场以丰富实惠著称,在性价比高的声浪里,
还能窥探广州人对美食的“海纳百川”。
园市场,早就超越了单一市场的概念。
它是一大片市场集合体,由沙园市场、西华市场和最末端的街市三大部分组成。
包括室内外,囊括固定档、走鬼档、肉菜、海鲜、水果、干活、杂货、熟食、点心等,超过1000个店铺和档口。
这些密密麻麻的档口,承载着沙园街坊值得骄傲的稀疏平常。
是从早到晚,总有的喧嚣与暖光。
那些藏在菜场里的美食小店们——能在菜场里经久不衰的小食店,才是广州市井里隐藏的宝藏。
如果晨间的菜市场,是限时开放的迪厅。那么藏在菜场里的美食小店们,则是全天候不打烊的补给站。
不会做饭的人,专门到菜场里寻找好吃的,不失为一种捷径。
最惹眼的是熟食档,悬挂在窗口前的叉烧、烧鹅、烧鸭,色泽透亮鲜美,很难不让人垂涎欲滴。
传统广式点心,是阿婆们满载而归时,总要带上几两的生活调味剂。
什么花生酥、杏仁酥、鸡仔饼、肉松酥……
铺在不那么精致的架子上,朴实无华、真材实料。
什么芝麻糊、红豆沙、冰糖雪耳……
广式糖水铺亦是菜场不可或缺的存在。
还有广式云吞面、排骨煲仔饭、牛腩面、肠粉、豆腐花、胡椒味的猪红汤、濑粉,以及香浓的新鲜水牛奶,大都散落在菜场的边缘,或是学校附近。
一碗广式云吞面,纯肉馅料。面条劲道足,淡淡的碱水味,各方面都很和谐。另外,牛腩面同样经典。
很大一份的广式肠粉,早上来一碟,让你精气神十足地去菜场。
碗豆腐花,润滑舒畅。
限时限量的黑豆豆腐花和黑豆浆,有时还得看缘分。
没有卖完的肉菜,摊主们会以更低的价格卖给你。
催促你早点回家。
如果没有赶上最后一框虾蟹,现场来个口头约定。
“明儿上鲜,赶早啊”。
沙园地铁站开始涌入人流,
赶在上班族占据地铁之前,阿婆们早一步到家。
餐桌上,热气腾腾。
暖了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