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苏东坡传》和《苏轼评传》会意更深,果然,重复阅读,每有会意,知识体系都会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是天赋,透视生活的力度,就需要我们的思想和理论。
林语堂曾说:苏轼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的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的少,不管身处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诗的艺术形式,长留人间,丰裕了每个人的生活。
年少学生时期,我爱背诵苏东坡的诗词,只觉他的诗词自然自在。后来,越了解他越发现,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才是苏东坡。
书香门第,自幼熏陶,一朝中举,本就天赋过人,才华横溢,加之贵人相助,他的前途应是一帆风顺,加官进爵。然则一生颠沛流离,起起落落,大半生不是被贬,就是在去往被贬之地的路上。徐州治水之功,是苏轼能力的体现,也是他对当权派的一种反击。乌台诗案,也就是变相的文字狱,因一纸公文被捕入狱,若不是众人力保,历史上可能就少了一位乐观豁达的一代文豪。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至黄州,有官职无实权,此时离朝堂千里,家乡亦远,寄托半生的入仕报国和光耀门楣的志向,都成了妄想。蒋勋说:”这段时间是苏轼最难过,最辛苦,最悲剧的时候,同时也是他生命最领悟,最超越,最升华的时候。” 既然不用做什么,那就干脆随遇而安,吃喝玩乐,做一些回归自然自我的事。他和陶渊明一样,为了生计,亲身躬耕,酿酒,做菜,研习书法,修练瑜伽术,“东坡居士”由此而来。
此时,在人间最孤寂的角落。他深深读懂了陶渊明的思想,一遍遍抄写吟唱《归去来兮辞》,东坡饮酒醉东坡,这怕是他一生之中最清闲的日子了,远离权力争夺,没有名利牵绊,自食其力,与世无争。从现实的消极中,看到也做到了真正的积极。其实,细细想来,学生时期最喜欢读的苏轼诗词中的《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苏轼被贬在黄州时期的佳作。
而后的生活和仕途,苏轼再未经历过如此的平静,安定,波澜起伏。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回归京师的路上,他依然满怀希望,壮志凌云。
文人善感,多情。苏轼一生,两任妻子,一妾朝云,深爱着的初恋堂妹,苏轼的各种文章诗词中都曾出现,都是苏轼的贤内助,如同诸葛亮的黄月英,对他的帮助极大;如同梁鸿和孟光,患难与共,举案齐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从中表达的怀念、爱恋、思念,一眼可见。人生多的是这种无处述说的痛彻心扉,无论贫富,高贵或伟大,悲与喜不曾放过谁。
这样一位伟大诗人,文学家,终其一生,可悲可叹。相较与盛唐下荣耀的李白和杜甫的逐渐暗淡,他用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影响人们,让世人理解了他的乐观和洒脱,给予后人力量,不惧风雨,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