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小时候家里养过很多家畜。包括鸡鸭鹅兔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鸭子。母亲时常从集市上买来鸭子或鸡子在家里喂养。在农村有一个习惯,一般鸭子买双数,鸡买单数,说什么鸭子爱做朋友什么的。那时我还小,鸭子的喂养就由我负责。在粮食计划的时代,用粮食喂养鸡鸭是不现实的,那只能向田野里去找了。当鸭子小的时候,就喂养小蚯蚓。每天的早上或傍晚,小鸭子跟着我来到比较潮湿的地方,用小刀往下挖,就可以挖到那种绿色的蚯蚓,因为鸭子还小,整条蚯蚓是吞不下去,就用剪刀把它们剪成小段,放在一个破的盘子中,同时里面放一点水,那小鸭子就会把那一段一段的蚯蚓吞下。直到看到它们的嗉囊鼓鼓的,它们也心满意足的踱着着方步去散步去了。慢慢地,鸭子的嘴巴越来越宽了,说明鸭子也在慢慢地长大了。这时,仅凭蚯蚓是不行了,有时你还没有挖出来,它们已经上前把那蚯蚓用嘴巴叨出来了。有时大人在地里翻地,它们也会跟到地里头,去抢被翻出来的蚯蚓吃。
在生产承包责任制之前,每当换季种水稻前,往往要在种植麦地或者是大豆地里放水,准备后面犁地。在犁地前,在这些地里的蚯蚓由于水的灌溉就呆不住了,往外面爬,这时你可以看到整个村庄的小孩都提一个小桶,有的是铁的,也有的是木桶。老老少少抓蚯蚓,一开始主要是喂鸭子。后来发展副业了,把蚯蚓用不锈钢刀片剖开,洗干净晒干,就是中药地龙干,可以卖钱。这时在地头抓蚯蚓的人就更多了。那时,负责放水的工作人员就很吃香了,明天哪块地要水,就他知道,往往会有人去他家打听具体的放水地点。抓完蚯蚓,回家的事情就是杀蚯蚓了,这时那些鸭子就可怜了,看着蚯蚓也不能吃,有时偶尔偷吃,也会招致主人的驱赶了。
插秧季节过后,蚯蚓少了,但是泥蛙多了。这时,在早晨或者是黄昏,像我那样的小学生往往左手拿一个塑料的口袋。一般是自己缝制,用一个铁丝弯成圈,然后把塑料口袋缝制在铁圈上,就成了钓泥洼的专用口袋。右手往往是一根小竹竿,不长,一般为50cm左右,头上绑一根棉线,有70cm长,下面再绑一树皮虫。有时也绑泥蛙的腿。以此为诱饵,去钓泥蛙。慢慢地走在秧田的田埂上,手拿着竹竿在水田边逗引泥蛙上钩。时间不长,就可以钓到不少。这些都是喂鸭子的好饲料。那时不懂,现在想来,那是在捕杀益虫啊。随着时间的推移,害虫越来越多,农药也越来越厉害,或许这也是生态失衡的缘故。但在那时,小小泥蛙也是为农村家庭副业作贡献了。每次钓完泥蛙回家,鸭子们就已经在家门口守候了。伸长了脖子等着我喂它们。慢慢的只要一挥那个口袋,鸭子就会跟你走了。这也深刻领会了条件反射的意义。
那时,没有什么宠物,我就把自己喜欢的鸭子当成宠物,用稻草搓成长长的细绳,绑在鸭子的头上,如今的人是遛狗,我那时是遛鸭子。但鸭子毕竟不听话啊——但是时间一长,有一只鸭子真的成了我的宠物,有时绳子都不用绑,我呼唤一下就跟我出去遛了。
现在想来也是十分有趣的,你可以想像,在夕阳下,一个少年在散步,后面跟着一只忠实的鸭子,这是一幅什么图画啊!甚是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