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有关孤独的书不是很多,大概对于孤独这个话题大家都不愿提及,也因为每个人对此感受不同,理解不同,觉得说出来也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孤独,就干脆放在心里任其发酵,而这正是孤独的独特之处。
看完蒋勋的孤独六讲才发现,孤独在他眼里竟成了一种美,第一次从美学的角度看到对孤独的描写,以这种美学的思维切入孤独,也让我感觉孤独并没有那么不好,也不那么害怕感到孤独,因为这是另外一种被人们遗忘的美。
如编辑所言,这是一本讲述孤独的书。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
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
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
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
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
以爱的明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这六种孤独在我们生活中常常都可以看到,但我们却常常不知。
生活在城市里有没有觉得,在这个匆忙的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
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急着赶路,而每个人都没有把话讲完,也没有人愿意去倾听,去停下来想想自己到底要去什么地方。
科技的快速更新,社交的日益丰富,依然无法驱赶内心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
情欲的孤独,我们每个人都会有。
柏拉图在他的寓言中写到: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我们在寻找自己另一半的这过程中就是在完成自己的情欲孤独,只是有的人很快就完成了,有的人却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处在青春期里的我们,情欲孤独是最强烈,也是最精彩的。
那个时候孤独对我们是一种渴望,我们会通过读小说,做家长和老师不让做的事来宣泄和转化自己的情欲孤独,寻找生命的另一个出口。
在读到语言孤独时,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性。
当时在读到时不是很理解,后来回想生活中的情景才慢慢领悟到。
共同的语言是误会的开始。好像真的是这样,当你面对一个和你没有共同的语言的人时,你会和他吵起来吗?想想好像一般都不会,因为语言的不通,你开始愿意和他沟通,也不存在了预设立场,语言才开始有了内容和思想。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有关刘烨的文章,在文章中刘烨说,他们一家会讲不同的语言,当他们出现矛盾的时候,他们就会讲各自都不懂的语言,这个时候反而会起到很好的化解作用,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上面那句话,当语言具有不可沟通性的时候,语言才开始回归本质。
革命者的孤独是革命者迷恋自己年轻时候的洁癖,而且深信不疑。
你相信理想是极其美好的,而且每个人都做得到,你也相信每个人的道德都是高尚的,会愿意共同为了这个理想而努力。
其实我理解这段话就是有关青春的梦想。革命者都是饱有激情的人,他们以为梦想都是百分之百的,其实随着时间的磨损会越来越少,少到你觉得孤独。
暴力孤独到处可见,只是有些是合法的暴力,有些是不合法的。
合法的暴力我们多半不会去过多的想它,而不合法的暴力总是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巴黎的恐怖袭击就是暴力孤独的表现,只是它是不合法的暴力。
暴力本质呈现的是人性复杂的思考,而偏偏人性里有很多荒缪性。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是我们一直都在思考争辩的问题,其实善也好恶也好,单独存在都没有意义,只有二者共存时才有辩证的意义。
在写到这块时,有一句话我很认同,人性对恶有更充足的了解时,才能有善的发扬。所以说人性里还掩盖了多少我们不自知又不敢去想的状态?
思维最大的敌人大概就是结论吧!我认为这也是思维的孤独之处。
放到我们现在来看就是,任何一件事没有人愿意看你的过程是如何的,大家只要看到结果。
没有人愿意关注你的思维过程,久而久之人们可能就会失去思考,能否坚持思维的思考可能是对现在的人们的最大考验,也是这六种孤独里最难的吧!
伦理孤独的体现就是道德对人类的行为预设了一个范围,范围内属于伦理,范围外的就是乱伦。
其实对于伦理孤独的理解不是很明白,因为对于伦理,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遵循着道德的基本规范去做,没有过多的探索。
最后借用书中一段对伦理的阐述结尾,伦理孤独是当前社会最难走过的一环,也最不容易察觉,一方面是伦理本身有一个最大的掩护——爱,因为爱是无法对抗的。我们可以对抗恨,却很难去对抗爱。
然而,个体孤独的健全就是要对抗不恰当的爱,将不恰当的爱做理性的分类疏解,才有可能保有孤独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