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熙晴
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爸爸妈妈,我还会选择你们做我的父母。但是我的人生,我不会再选择原路。
1爸爸的真心话
我出生在一个小屯子里,90后,家中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
父母没什么文化。务农,开着小商店,还有一大群羊。
我除了上学,就是帮忙做家务,干农活,同龄的孩子也基本上都是这样子度过的。
我家,因为当年超生,父母将大姐寄养亲戚家,所以直到大姐18岁之前,我一直是家里干活最多的,我以为爸爸妈妈都很爱我。
直到我上初中,学习成绩还行,我有一次听到爸爸和邻居聊起学习的事情,这个邻居家有一男一女,女儿老大,学习成绩优秀。
我清楚地听到爸爸说:“女儿不供,男孩儿咋的都供。”
邻居说:“男孩、女孩儿,谁出息了,那不都一样嘛,最后都会孝顺你的。
我爸还坚持说,女孩儿不供,只供我儿子。
我心里不舒服,即使我自己心里没有很热爱读书。也并没有真的想考大学,但父亲的话依然刺痛我的内心。
我那时年纪小,父亲又这样说。我也就在中考后就出来打工啦。
大姐姐当年也找了人家,对方家境比较富裕,爸妈要彩礼,也是私自留下以后给弟弟读书结婚用。
其实那个时候开始,很少有这样的父母啦。但我的父母思想观念还是一切儿子优先,女儿早晚是泼出去的水。
2 只有儿子的好
弟弟不负父母的期望,考上了大学,是个二本。但是爸妈那乐开花儿的劲儿,那逢人就炫耀的面孔,我记得尤其清晰。
我和大姐,扶持家用的好,爸妈从来不记得。而弟弟在升学宴就带回来女朋友的事情,爸妈无视。
我和大姐不能和她们顶嘴。听话懂事地心疼她们,也换不来她们的赞美。除了骂我们,就是使唤我们。
大姐在家呆的时间短,只有那么几年。而我是最费力不讨好的那个。
我那个时候以为大家的父母差不多都是这样的。而自己即使不喜欢,也没其它的法子。
3 婚后
出去社会后,认识了更多的人,听了更多的事儿。
但似乎女性朋友的父母都是怕自己在婆家受欺负,过不好,而尽量不给女儿找麻烦。还会在女儿最需要的时候出钱出力。
我不得不想到我自己的父亲。
在我新婚当天,把我气哭。
婚后,我生孩子带娃最艰难的时候,他以各种理由向我要钱。我说我没有,他还一直发微信催促我“快点儿 ,快点儿......”
我不知道在他心里:我是他的孩子,还是他年老后的提款机?
我不是说不孝顺父母。只是想想心里委屈。
《三十而已》这部剧,我哭了好几次。
顾佳忍着眼泪安慰亲吻哭泣的儿子,钟晓琴和陈屿离婚搬家分物品,王漫妮离开上海回老家,漫妮重回上海再次与父母道别......
每一个场景都在触动我的内心。
我也年近三十,我也结婚生子,我也曾去过上海打拼。全职宝妈的一切鸡零狗碎,亲密关系的鸡零狗碎,与父母的鸡零狗碎,每一样我都在经历中。
4 顾爸的思想
顾爸说:“儿女就是咱们前世的债啊,没本事咱们就当好那渡人的船,闭眼之前能送到哪儿送到哪儿;
有本事他们自己就是那条大邮轮,那咱们也得当好那上边的救生艇,万一出什么事,咱们就是那个最后把他们送到岸边上的人。”
这是绝大多数中国父母的真实写照了,而我的父亲是那个例外。
他只想着在闭眼之前,尽可能地向女儿要钱。才不管你在婆家怎样受人对待,才不管你养娃房贷的压力......
5 钟晓琴的妈妈
晓琴流产手术后,陈屿气走了丈母娘。怕引起俩人矛盾,小琴妈妈憋着气走的,没说一句火上浇油的话。晓琴妈妈在得知她俩离婚时,还是在劝俩人复合。
这是大多数母亲的做法,尽管她不是很清楚俩人的具体情况。但是我妈呢?
丈夫请她出去吃好吃的,她不领情!每次都说不好吃。
我过生日,她发了一次红包,我领了,她过后对我说:“给我儿子也发了,他没领,就你领啦。”
听到这话,我真不知说什么好。满满地委屈,从来都是儿子的好,不记得姑娘的付出。
就是别人家的父母会为自己着想。我的父母就只会为自己以及儿子着想。
6 漫妮的父母
漫妮从上海逃回老家,她的父亲对她母亲说到:“女儿不想说,咱们什么都不要问,等她想说了,自然会说。”
真心感受到父母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孩子那颗自尊的心。
这样的家庭哪里会出现对孩子的吼叫。
而我呢,在指责中、埋怨中一天天长高。自尊心从来不是被呵护的,而是在践踏中。
三十而已,除了千难,还有万难!这句话,我现在体悟最深。
我试着在和自己的父母和解,通过这种方式写出来,想给自己的内心一个释放。先把内心的那个“难”化解掉,再更好地去面对后面的难。
不能拥有别人家的父母,努力做成别人家的孩子,不能拥有别人家的孩子,也努力做到别人家的父母。
人生,先负起责任,再去爱人。对自己的人生,自己走的路负责。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父母还是那对父母,但我走的路要改变。
写在最后:祝我们披荆斩棘克服所有年龄段的的难,不止三十而已,还有四十而已,五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