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读《边城》总觉得不过瘾,觉得沈从文这个人,你要写爱情你就好好写,你写小说你不好好描写主人公,你偏偏花了大把笔墨去写什么山啊、水啊、什么风土人情啊!看起来可真不带劲!
所以初看时,我只略略记得了翠翠、天保和傩送三人的纠缠不清,只记得那个唱歌的夜晚,那个吓唬小姑娘会被鱼吃掉的端午节。
今天一口气又读了一遍,发现人的年纪和阅历果然会改变她对一本书的看法。
首先就是作者对湘西风光的描述,让人觉得暖暖的、懒懒的、很自在、感觉时间突然好像变得很慢了,突然觉得伴着这样的风光,就这么睡一觉也是蛮不错的。奇怪的是,曾经一说《边城》就会想起的端午节景象倒是没有给我太多的感受了。
而翠翠的小女儿姿态让我感触颇多:我曾经当做笑话告诉我姐,许多女孩子到了27、28就好像很着急,很想结婚,逢人就说让给自己介绍个男朋友。我姐用关爱傻子的眼神对我说:“等你到了那个年纪你就明白了。”看到翠翠因为爱情而展现出的一系列反常举动,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最让我动容的其实是翠翠爷爷,那个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条船的老人家。
他知道,自己再没有能力抚养另一个“翠翠”了;他也知道,自己陪不了翠翠多久了。他想找个可靠的、翠翠也喜欢的人来接替自己。所以他害怕,害怕自己的多嘴会左右翠翠,害怕翠翠不幸福,关于大老兄弟一个走车路一个走马路的事只字未提,他让翠翠得到最好的,可大老的意外身亡却让翠翠的婚事陷入僵局。
想象一下——一个不肯收别人船钱、因为割肉非得给钱而被人打趣像硬嘴的鸭子的老人,为了自己最后的牵绊,一次次的贴着一张老脸,巴巴的送上去给人一次次的折辱这是一种怎样的心酸!
女儿如此,孙女又是如此,大约就算是死,老天也不肯放过这个可怜老家伙吧!万般小心想要翠翠得到幸福,却被傩送和顺顺父子误以为大老的死是因为自己,因此而不愿接受翠翠,千算万算,却不料自己竟成了这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就连最后的死亡都好像是为了成全翠翠一样,总之他的死还是让顺顺认了翠翠这个儿媳妇,就好像是用死亡完成了自己最终的使命一般。
初次读完这本书我总会想:傩送最后回来了没有?他和翠翠过的幸不幸福?而现在我只觉得:傩送回来了又如何?不回来了又怎样?反正这个故事是很难大圆满了吧!
其实这一次看《边城》,我觉得老船头倒更像是主角了,大约是从他身上感觉到的一种深深的生活的无力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