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说出那句“真羡慕现在的年轻人,熬夜第二天仍能生龙活虎”,说明他/她真的老了,这辈子再也不会年轻了。最可怕的是,这句话经常能从90后口中说出来。
01
微博中经常看到励志爷爷奶奶们,不是去环球旅行,就是当代年轻一代羡慕的——把生活过成了诗。
已经70岁的时尚奶奶Linda Rodin又给年轻人上了一课。
可能真的没有见过哪一位像她这样每天都保持着清爽、干练、爽朗、潮流之感的女性。
她散发的独特气息吸引着我们去探秘她那独有的优雅气质。琳达罗丹是纽约风设计师,她的化妆品和服饰鲜明特有的个人风格像银狐一样妩媚妖娆,一如她年轻的生活姿态。
反观中国的奶奶们,生活中大多数我们见到的,不是上面这样子的。经历了三寸金莲、战火纷飞、文化革命、饥荒时代的她们,却一点都不输于走在时尚前列的奶奶。她们或许早已习惯了以当下的生活为重,计算着眼前的鸡毛蒜皮。时代烙印在身上的皱纹、可不是涨一岁那么简单。每一位的故事都能写出一本书来,纵然苦累,回忆却是满满的,全是岁月的赏赐。变成了小时候躺在身边的有趣的睡前故事。
这种年轻,没有生理上表现的胶原蛋白,心里面传递的飒爽英姿。即使年华老去,那颗心永远躁动不安。
02
歌颂年轻,在人人都煲得一首好鸡汤的时代,的确是一个不好写的命题。
没有人永远能17岁,但总有人17岁。当我看到饶雪漫小说里这句话是被震慑到了。
从17岁那年,我开始怕变老。每年过生日的时候,总想着今年要是16岁多好。在18岁成人礼上想着今年17岁该多好。这种心理一直到现在都还有,与从前不同的是,吐槽又老了一岁的时候,不会自怨自哀。而是积极地迎接下一个黎明。
前几天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高票问题,关于坐长途火车的,这种回答无疑都是晒苦逼的经历的,答案中一个比一个苦。但诉苦之后就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留给看回答的人了。都不像一篇游记,最起码这样的经历没有人想要复制。
年轻时坐火车,谁还没有站过30多个小时的经历呢?
除了心疼自己没有任何词语能表达了。
永远记得那一趟列车。由长春始发终到衡阳的特快列车,32小时的无座票。
大一报道,通知书比预想的晚一些,那时火车票的预售期只有7天,还没有实行实名制。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离开3000公里到远方求学。那一张无座票,像一条铁索桥,过了桥就是彼岸,就是远方。而我低估了报道季还有很多和我买的装备一样。
一生中第一次站了30+小时的火车经历,也是最后一次了。这段经历被大学老乡会说了四年,如今早已毕业,但在老乡会的故事中,依然流传了一个学长站了32小时的奇葩励志笑谈。
火车上,白天还好,有人说话,来回走动也当活动筋骨,窗外的风景也不赖。最难熬的是夜晚,火车飞驰在野外,硬座车厢睡着的人寥寥无几,大多都在眯眼中。站票的最佳栖身地,卫生间、洗手池、车厢连接处早已挤满了人。苦逼无座的我们,过道上坐着躺着。
晚上实在扛不住了到座位底下睡了4个小时。当时110斤,体会到那种经历一次就够了。
年轻的标准不是熬夜来衡量的。当80后甚至90后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基于对95后00后的羡慕。试问谁不羡慕年轻呢,谁有没有年轻过呢,更多的是一种对恰同学少年时代的怀念罢了。
03
最后分享一篇短文,塞缪尔·乌尔曼的《年轻》,处于低谷时比喝任何鸡汤都有效。请那些动不动在社交场合说自己老了的90后们记住:战胜自己的永远不是别人,是自己,是心底的那股力量。你们可是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