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上不是没真品!捡漏,是为有眼力的人准备的!当然运气也是一部份。
捡漏,是每个爱好收藏的朋友的最爱。当我们捡漏成功时,那种喜悦之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是想捡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在捡漏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
捡漏,知识是必须储备的。
知识积累必须扎实,不能“半瓶醋”。因为比较起对某一种类不懂的人,略懂一点的人可能会因为学到了一点皮毛知识而贸然认为一个看上去像是精品的通货是难得精品,头脑一热而花大价钱吃大亏。所以,这就需要多看。偌大一个潘家园旧货市场,售卖每个品类的大多不仅仅是一家,有的甚至成片分布,这就是很好的一个学习课堂,通过与商家交谈、看商家的东西进行比较,相信结合着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不用多久就会对这个品类比较了解的。
2003年6月,北京李先生一直在潘家园寻宝,受朋友之约,到一古玩店看看。刚一进店,看到旮旯角落里摆着一个青花破罐子,眼光被吸引了过去。
一般店里都会把最好的物件摆在显眼的地方,让人家进门就看见。店老板对李先生说,“这罐子是乾隆的,在我这摆了七八年了,一直没人问。今天倒好,您这进门就看上这罐子了。”
古玩行里有句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一件东西摆了七八年正常,要是七八年从没有人问,没有人拿正眼瞧过,估计连店老板都后悔把它买回来。
这青花罐子底足也缺一块,背面有一个冲天冲。这瓷器一毛边一分也不值。不光是底足缺角,冲天冲就是从头到脚有个裂纹,还没盖。罐没有盖,本身价值得少一半。
李先生自己从心里当时感觉这罐子不是一般的罐子。摆了七八年没人问,这怎么就不一般了。李先生仔细看用青花料去对比,发现这罐子用的是“苏麻尼青”料。这是典型的明代早期特征。永乐、宣德时期都用进口“苏麻尼青”料,到了宣德之后,因为贵重,就越来越少,改用国产青花料。“成窑时皆用尽,故成不及宣”,但还是会有一些。这一下子,李先生就把这罐子推到了300年前。就凭青花料作出这样的判断,是不是太不靠谱了?
接下来,李先生又去分析胎,清代瓷器是用高岭土做胎,但这个罐子它是明早期的用麻仓土做胎。麻仓土和高岭土都出于景德镇地区,从元代到明代万历年间的瓷器都用麻仓土做原料。万历中期以后历史记载中就看不到有关麻仓土的记录了,麻仓土用完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高岭土。
麻仓土作出的瓷器胎质疏松,杂质多,看上去不是很白。而高岭土烧制的瓷器胎质纯白,干净杂质少,这罐子底下又缺一块,那看的就更加清楚了。从青花料和胎质就判断出这个罐不是乾隆时期而是明早期官窑的一个壮罐。古玩行来说,凭这两点只做对了40%。
透着亮看底,底里透着光,这行里俗称叫月亮底。通过几个方面李先生肯定这罐子就是明成化时的一个罐。清代王棠的《新知录》把明成化的瓷器定为历代官窑之首。一是成化瓷器精美,月亮底是其特点之一,更重要的是成化瓷器放在光源下边看,胎壁会呈现肉红色就像婴儿皮肤颜色,给以后仿制成化瓷器的高手留下了历史性难题。成化瓷器的特点比较明显,要是都看几次,下次遇到仿制品就基本不会看走眼,但成化瓷器又很少一般人很难见到。李先生这经验得来可不容易。
既然心里肯定是成化罐子,那就要砍价了。店老板说,这乾隆的罐子虽然有点残,但是低于两个千块钱不能卖给你。李先生一听乐坏了,还等什么马上拿下。
几个星期后,李先生把这个罐子拿到拍卖行预展,这时也有这么一个人来看预展,站在这罐子前发呆。此公是谁?正是卖给李先生罐子的古玩店老板,这个痛心疾首啊……
这预展标价您想不到吧?45万!2000块变成了45万,肠子都悔青了!到真正拍卖那天,古玩店老板又来了,想看看到底什么结果。这个罐子被一个浙江人买走了,成交价格是138万!这才叫肠子都悔青了……
后来这古玩店老板作出一个重大决定,什么决定?关门,古玩店都不开了,刺激太大了……
这李先生真是捡了个大漏,这东西没留着,给卖了,卖了138万!捡漏2000元捡出了138万。这买卖除了知识,经验,更重要也看运气!
去年那个拍出2.8亿的鸡缸杯就是明成化的。
每每听到一个捡漏故事,我们都会为故事的主角犀利的眼力佩服不已。搞收藏,眼力恐怕也是人们最需要练习的。如何练好眼力,这需要长久的实践。如果要想了解一种收藏品,前期光看是不行的,需要感知,就是通常所说的“上手”,初期买一些廉价的东西,我们通过对其观察、把玩,都是认知的一个过程。收藏很奇怪,有时候你在下定决心去买一件东西的时候才会对其感受最深、才会更主动去研究。所以不能盲目迷信“只看不买”,这是不能绝对化的,在衡量自己经济情况的前提下,适可而止就行。
微信ID:xw13501853704←长按可复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
电话ID:13501853704←长按可复制(为你的藏品鉴定评估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