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多远,回去!
过年不只是回家,那是日思夜盼了一年,与故乡扎扎实实温暖的拥抱。
“故乡”,承载着丰富而深邃的意义。它超越了地图上简单标注的任一片疆域,深深植根于心灵,成为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愫。对于远离故土的游子而言,“近乡情怯”的情感如同迷雾,为故乡披上了一层遥远而陌生的面纱。
2013年,我和团队一头扎进山东定陶县,写作图书《在故乡:关于鲁西南的田野考察》,历时62天、1488个小时、行走1500公里、走遍10个乡镇、52个村庄、进行了120次深度访谈。
开篇的寻访笔记我写到:”我们相恋于乡间,分手于都市。我越来越意识到故乡在生命里的意义,我被城市裹挟了。在疲惫的忙碌里,工作并不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需要一个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那么,真正的“故乡”究竟何在?是地理坐标上的起点,还是心灵深处那片遥远的归宿?
“回不去的故乡”是现在年轻人经常讨论的网络热点,那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改变,更是对过往记忆与情感联结的重新审视。
人们或感慨于乡村与小城镇日渐式微的悲凉,或叙述着与故乡从疏离到陌生的心路历程,或回味着那些复杂难言的人情冷暖,亦或从社会治理的维度探讨家园的复兴之路。
故乡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也不仅局限于某条街巷、一亩三分地,它还是一个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一套深植于心的道德规范,更是那一群血脉相连的亲人、邻里间温暖的依靠。
故乡,是多重情感与记忆的交织,承载着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乡恋经济学”展现的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另一面,从情感劳动到情感经济、县域视角下乡恋情感的生产、流通与转化过程。其本身是归属感和集体主观性的构成因素,研究价值是将集体情感转化为区域生产价值。
“乡恋经济学”更是一次对自我、亲情、爱情与友情的和解。如同远离故乡许久、在外闯荡的无数青年,我们都曾在都市的喧嚣与繁华中迷失与困顿,最终阴差阳错地踏上漫漫归乡之路。
然而,家乡的变化与记忆中的景象既相似又大相径庭,“乡恋经济学”强调的不仅是一场地理上的回归,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寻根之旅。
无论是繁华城镇还是无人乡村,这些不期而遇的瞬间,均为“乡恋经济学”理论增添了丰富的现实景致,使其产业内涵愈发饱满。
“乡恋经济学”探讨了时间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在变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根本是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故乡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精神属性。
故乡,既是温柔的牵绊,也是无法触及的彼岸。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故乡的遥远与亲近,个体在现实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但正是“乡恋”这份情感的支撑,让心灵的灯火更加明亮,引领着我们继续前行。
最终,我们发现,在都市昏睡,却在故乡醒来。无论你走得多远,你身上永远有故乡的印记;无论你成为什么,故乡是你之所以是你的原因。
故乡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已超越了地理与时间的限制。它成为了一种内生动力,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而重燃这份热爱与追求,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会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们身在何方,经历了多少风雨与坎坷,只要心中有爱,有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