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瑞
2017年3月31日(周五)南充职院,视角
人际天系与身心健康
人是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密切联系。人在生产劳动中、各种社会生活中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习知识、获取经验、规范道德,获得物质和精神需求,也发展了自身。活动和交往越广泛,自身发展就越全面。人际交往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已故著名心理学家丁璣教授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人际关系的问题,无疑是心理卫生学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之一。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人际关系是由人际交往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情绪上。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情绪是以满足需要的程度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产生两大类情感:一类是合作性情感,另一类是分离性情感。合作性情感是需要得到满足的积极态度,在交往中表现为肯定、接纳。这种情感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分离性情感是需要的满足受阻而产生的消极态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是否排斥。这种情感,必然削弱人际关系的发展。我们应培养合作性情感,克服分离性情感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活动得以实现的手段,是人的社会化以及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是信息交流、人际协调、情感沟通不可或缺的“人和”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获得安全感:没有对和仇视,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正常生活和愉快生活。
二:满足归属感:受人欢迎、接纳,没有孤独感,有所依靠和归属。
三、提高自信心:在良好的人际交往中受到尊重,从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增强力量感:有支持者和拥护者,自己不是单枪匹马,从而增强自我力量。
五、获得友谊和帮助:减少孤独、寂寞、空虚、恐惧,在“人和”的氛围中有利于工作和身心健康。
不少精神病理学的案例说明,如果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受到阻碍或威胁,往往会引起心理失调,直至造成疾病,甚至非正常死亡。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关系更加复杂化,对良好人际关系的需求更加迫切。如果正常人际关系的需求不能满足,就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构成一种挫折源,进而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如焦虑、不安、恐惧、孤独、愤怒敌对等。不良的情绪作用于生理活动直接损伤身体,神经衰弱、抑郁恐慌、偏头痛、溃疡病等往往与人际关系的失调有关。一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那么,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身心建康水平呢?
个人认为:
一:人际交往活动动机正确、内容健康、气氛友好、态度真诚。
二、交往结果有助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有助于社会文明进步。
三、有广泛的人际交往面,同时又有少数较深的友谊。
四、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
人是社会的人。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外,还有许多社会性需求。其中,协调的人际关系是人的基本社会需求,我们须重视构建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