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教育与科学精神
7~11
史蒂芬.科尔《科学的制造》:科学从“硬”到“软”,大致是这样排列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然后或是政治学、社会学,或是社会学、政治学。所根据的标准有:1.高度发展的理论高度编程化。2.量化。3.对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个人成果的意义等具有高度共识。4.理论可作出预测。5.知识老化速度快,表明知识在积累。6.新知识增长快。
如果按上述标准衡量一下教育,会发现教育与“硬”科学确实相距甚远。但我认为教育可以算是科学,但是它应该处在科学最软的那一端,它没有数学的硬核或者硬核极小,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上,教育可以走向科学,可以增加其科学性,但教育不可能科学化,不过软不等于低级,软与软不同,稀泥是软的,橡胶也是软的,现在的教育就软得像稀泥,没有形状,而我们的任务是把它变成橡胶一样的东西。软还是软,但毕竟有模有样。
科学是动态的生机勃勃,永远前进,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否定自己,而且是有根有据的否定,他有一套自我更新的机制和检验标准,大家都要遵守,谁也不能忽悠。如果我们教育者不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质疑的习惯,不了解科学特有的“发现错误的机制”,则他们长大后永远不会真正的理解什么是科学,他们就只会享受科学研究的成果,或者不过记住了一些“科学知识”,而无法具备科学精神,他们将永远是科学的门外汉。
真正的科学精神与我们许多人通常理解的“科学”“不科学”差别是很大的,如果没有批判思维,没有纠错机制,没有逻辑思维,没有验证意识,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科学”往往只是招牌而已,科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特别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