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一:
《管理技能开发(第8版)》,摘录自429~430页
R片段:
戈登描述了一个帮你有效阐述你的问题的有用模型:“我有一个问题,当你做X时,导致了结果Y,而我的感觉是Z。”
第一,描述给你带来问题的具体行为(X)。这有助于你在急于给出反馈时避免给出一种评价性的或者泛泛的回答的倾向。
第二,列出这些行为详细的、可见的后果(Y)。简单明白地告诉对方,其行为给你带来的问题,通常是使他们发生改变的有效刺激。
第三,描述你对问题结果的感受(Z)。重要的是不仅要使对方了解哪些行为妨碍了你,而且要解释它如何通过带给你挫折、愤怒或不安全等感受来影响你。解释这些感受在怎样干扰你的工作。
我们建议你把这个三步模型作为一般性的指导来使用。每个部分的顺序可能会有变化,而且你不要总是使用相同的词语。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有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通过表达意见或建议使他人发生改变。表达自己的不满是一种典型的情况,教育儿女、指导需要改进的下属、开导沉浸在某些事情中无法自拔的朋友……都是如此。
而当我们抱怨或提意见的时候,往往会指责对方、揣测对方动机、夸大严重性。这些表达方式都很难达到目的,甚至起到反作用,引发对方的戒备和反击。因为人在遇到指责的时候,本能反应通常都是自我防御——“我没错,你才错了,你们全家都错了……”
所以也有人因为害怕惹怒对方而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
XYZ表达法是非常清晰可操作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达到通过表达让对方改变的目的,同时避免那些常犯的错误。
书中紧接着还给了几个XYZ表达的例子:
我必须告诉你,当你在别人面前拿我的坏记性开玩笑时【行为】,我是多么难堪【感受】,我气坏了,都想把你的缺点也说出来报复你【后果】。
你说6点钟到这里,却7点多钟才来【行为】,晚饭泡汤了,我们看演出也迟到了【后果】,我感觉受到了伤害,觉着你不在乎我【感受】。
A1-关联经验:
以前我总喜欢直接说感受,经常忽略向别人表达行为和后果。比如自己的衣服明明叠好放在椅子上。第二天早上起来找不到衣服,上学又快迟到时,就会直接很急又很烦躁的和妈妈说:干吗老是动我的东西!然后妈妈也很气的回我:谁让你把衣服乱放。然后蛮好的一个早上弄的大家都很不愉快。如果当时的我知道XYZ表达法,可能大家都会心平气和一些,也就不会有这个结果了。
A2-运用知识:
在以后的沟通中,我要使用X(行为)Y(后果)Z(感受)模式,不能只表达感受。要是再发生找不到想要的东西时,我会很平和地问妈妈:你看见我的衣服了吗?(行为)并告诉她:你每次都动我的东西,我会找不到他们的(后果)。我会很生气(感受)。让她也能对事情有个完整的了解,知道自己的行为、后果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让大家都有改进和收获成长。
m4���(mP���Z��m4���(mP���^��m4���(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