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追风筝的人》是生活中美国的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阿富汗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君主立宪制的终结、苏联入侵、内战、塔利班当权、911事件等,因穆斯林文化冲突而战争不断。
作者用温暖细腻的文字勾勒人性的本质和救赎,看似平铺直叙却将阿富汗的局势和人民的动荡不安缓缓道来。
文章以第一人称角度叙述,主人公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不堪的事情,令阿米尔愧疚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
童年时期的阿米尔和哈桑像是人的两部分,正如文中所说,好人和坏人并不是绝对的,坏人有时也会是好人,好人有时也会是坏人。阿米尔虽然享受着高贵的身份,但却懦弱,卑劣,嫉妒,在哈桑受到欺辱时畏缩不前,又因自责害怕逼走哈桑;哈桑则是相反的一面,他出身低微,但性格坚韧、忠诚、勇敢、聪明,即便害怕也会挡在阿米尔前面,被“背叛”后也会原谅,并义无反顾。
成年后的阿米尔因拉辛汗的一封信重返故土,开始一段“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却发现一个惊天秘密,教导自己偷窃是犯罪的父亲竟与仆人阿里的妻子通奸,哈桑与自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在阿米尔的心目中,父亲是个勇敢、正直的人,他为了素不相识的女人无畏俄国佬的枪管,可以赤手空拳与黑熊决斗,修建恤孤院帮助儿童。可即便是这样一个人也会犯错,他也在用自己的一生去赎罪,对哈桑默默地关爱。
因为他的愧疚也酿成阿米尔的原罪。年幼的阿米尔苦苦渴求着爸爸的爱,费劲心力只想得到爸爸的欢心,但每一次只是敷衍与不耐,甚至有时是嫌弃厌恶的目光。他嫉妒哈桑可以得到爸爸赞赏的目光,讨厌他“霸占”了爸爸,他卑劣地捉弄哈森,教哈桑错误的知识,取笑他愚笨。
他的前半生都活在痛苦中,将自己视为杀死母亲的凶手,也因自己不像父亲那般勇敢而自责,又因对哈桑的愧疚自责。
索拉博是他的救赎。
02
重返故土的阿米尔为了带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终于勇敢地面对阿塞夫,直面困难打败懦弱的自己,历经磨难将索拉博带回美国。
文章的最后,阿米尔问索拉博,
“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
他的喉结吞咽着上下蠕动。风掠起他的头发。我想我看到他点头。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
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阿米尔也如哈桑一样张开臂膀为索拉博追着那只风筝。
至此,他获得真正的救赎。
03
与多数围绕阿富汗战争的文章不同,作者以不同的角度让读者看到阿富汗人的另一面。“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对于战争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过多血腥的战斗场面,而是从人民的生活落笔,着力刻画许多处于战争年代的平凡人的内心世界。战争带来的妻离子散,生灵涂炭,尽管无助,悲恸,绝望,但还要挣扎着生存。
小说通过讲诉个人命运来反应阿富汗及其人民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状态,从自己的角度表达了一种人文关怀。
虽然曾经犯下过错误,但是最终会醒悟并努力去弥补,这也是作者对这个民族的深切期望,虽然饱受战乱,但人民依旧能保持善良、勇敢、无畏,最终战胜困难,赢得和平。
风筝在小说中象征着勇敢、坚强、乐观、善良等高贵的品质。
追风筝,也是对美好人性探索的过程,这将是一段永不停息的探索过程。
希望我们每个人的风筝都能飞得又高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