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史记》百讲,学习笔记系列045-3
伍子胥和伯嚭鞭尸
吴国征伐楚国是在一批能人的辅佐下精心谋划的战争,不同于以往吴楚两国时常爆发的边境战争,诸如阖闾尚为公子之时,楚国边邑卑梁氏与吴国边邑农妇为争夺桑树而爆发械斗,进而演变为吴楚两国的战争。
这些争端是突发的、偶然的,规模也及其有限。阖闾称王之后的吴楚战争,在吴国方面则是深谋远虑的整体战,目标是灭亡楚国,改变了以往两国战争的性质和规模。楚国仍然专注于内部的争斗,低估了吴国的决心和意图,招致大祸。
阖闾三年,吴王和伍子胥、伯嚭等人起兵伐楚,攻克了舒(今安徽省庐江县),颇有斩获。阖闾趁势进攻楚国都城,谋臣劝阻了他,认为吴国百姓已经疲惫了,不可滥战。吴王能够抑制自己急于求成之心,听从劝谏,量力而行,保持冷静。这一点是吴国最终获得成功的领导因素。
吴王听从谋臣的意见,对楚国展开积极的持久作战。所以此后连续多年,吴国都对楚国发动有限的攻击,不停地骚扰楚国。到阖闾九年,经过六年的作战,吴王问谋臣伍子胥和孙武是否可以进攻楚国的都城。他们分析了形式,楚国的主将子常(芈姓,囊氏,名瓦,字子常,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楚庄王第三子王子贞的孙子,是楚国王族。为人奸诈贪财,曾经敲诈过唐成公和蔡昭侯)贪婪,不得军心。而唐国和蔡国痛恨楚国,如果联合这两个国家,就可以直捣楚国都城。
阖闾依据形势,联合唐、蔡两国一起进攻楚国,阖闾的弟弟夫概冲锋陷阵,猛烈攻击楚军。楚军大败,溃不成军,吴军五战五捷,攻入楚国都城郢。吴军进入郢后,伍子胥和伯嚭直奔楚平王陵墓,刨开墓穴,将尸首拖出棺木,挥鞭痛抽,一泄心头压抑多年的父仇家恨,这就是著名的鞭尸的典故。这个典故告诫人们不要生前做坏事,死后被鞭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