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我开始推《关于郑州的记忆》的时候,曾给朋友们说过,如果大家有好的想法,也都可以写一写来告诉我,毕竟,这么大一个城市,不是单单只生活着我一个
我不能算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但是既然我对这个城市都还有着那么一点点的想法,那么同样生长在这里的她们也一定有。
在这个邀约下,最先给我发来消息的是我的高中朋友从从,一个考去湖南长沙读书的学霸青年,高中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她有那么些摆弄文墨的潜质,而后她又在大学里攻读文学专业,所以用文字表达郑州这样的事,对她来说自然也不是什么难事。
在她告诉我开始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我满满的期待,因为一直以来关于郑州的回忆都是从我个人的视角出发的,我还挺想看一看,别人眼中的郑州,是个什么样子
然而老从这个人,出人意料的墨迹了很久,才把文章给整完,她说这个感情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酝酿……
到几天前,她终于酝酿完了,发我的时候,我差点都已经忘了,她在写郑州这回事
我们班考到外地去的人不少,我觉得这些个人在离家以后,回过头来再看郑州的感觉,肯定是不同于以往的,有好的层面,也有不那么好的层面,但不管好坏与否,郑州在我们的眼里,都已经多多少少发生了改变,多了陌生也多了熟悉。
今天把老从关于郑州的记忆更出来,也算是对这个城市更立体的一次描绘吧
关于郑州的记忆
文/老从
现在是2016年8月9日星期二,22:54分,农历七月初七。
每次写东西之前我都要下意识地看下时间,说好的早睡一次又一次被自己内心的“呃……”给打破。怎么办,觉得时机到了,感觉来了就动笔。
说实话,这篇文章已经欠了老贾大半年了,夏天即将结束,于我来说,2016又算是快过完了。这个小标题也像一个小石头压在我的心头,有时候它会变成一块巧克力,让我舔舔,舒心愉悦与幸福;有时候它又是考试月刷夜复习的咖啡,让我恶心想要甩掉;而这两种相去甚远的feel自然都和”郑州“是分不开的。
今天想把这颗石头拿开。其实之前有很多次表达的冲动,都比今天、此时此刻要强烈,但那种情感来得太急太凶,不如现在抽丝剥茧般娓娓道来的好。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其实这句话,适合现在的我,更适合每次离开郑州之前站在灯火通明的火车站广场上的我。
但我却发现,我与郑州的记忆分节点,都是从分别开始的。离别时的郑州,于我来说,是最销魂和迷人的,每次离开都是夜晚,连LED灯显示的电子牌都是旖旎和暧昧的。
此时静谧的夜,让我嗅到了那种味道,分离的味道。立秋了,电扇都用不着了更别说空调。哦,又快要离开了。
大一开学离开家,我是带着“快点让我离开这个肮脏、闷热、拥挤不堪的城市”的心情坐上南下的火车,可以说带着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好奇,对自己生活了十年的城市毫无眷恋。
“逃离”这个词更适合那个时候的我,摆脱糟糕的这里,去往一个似乎没有这些缺点和伤疤的那里,显然我是错的。不是我急着否定自己,这些都是自己亲身经历之后,发自肺腑的感受。
如果没有外地求学,也许我这一生都不会认真思索我与这座我生活了十年的城市——现在被我叫做“家”的地方的纠缠和瓜葛。
2004年7月21日,我八岁。随同父母,离别了家乡的亲人们,定居郑州。
这一天,是我与郑州的第一次邂逅。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口音,唯一不变得就是头顶毒辣的太阳。
新房子的乳胶漆味混合着家具散发的木材味,一切都是新的。136平方米,四室二厅,在我眼里就是一个新的天地。
那个时候,这136平方米就是我全部的郑州。
胡辣汤——我在郑州的第一顿饭
搬家过来开火做的第一顿饭,就是五叔送过来的袋装的逍遥镇胡辣汤。
刚开始的几天都在忙着收拾、整理和打扫,我妈只能简单地做一些吃食,吃的最多的就是挂面和胡辣汤。
当时觉得很神奇,小小的几包单独装的“胡椒加淀粉”(这是我妈凭感觉乱诹的,至今我仍未搞清楚胡辣汤的原料到底是什么),竟然能熬出那么黏稠、香气十足有料的浓汤。确实是爱上了它。
当然这种素食的显然没有早餐店里的料多,尤其是方中山,显然它成了我高中生涯中关于胡辣汤的全部记忆。
胡辣汤在任何介绍郑州的文章或旅游指南中都被提及,将其捧到天上去的数不胜数,在此我不便赘述过多名不副实的夸耀。好吃不好吃吧,靠运气,看口味。
在郑州,家家卖早点的都有胡辣汤,好不好吃、料足不足都得靠运气撞喽;喜不喜欢又是个人主观感受,自己亲自尝试才能知道。
绿城
我记忆力不好,作为一个文科生记不住东西在我看来是有点小耻辱的。
但是我对一些琐碎往事的零星片段却记得异常清晰,诸如小时候大扫除和同学玩闹追赶一扭头撞树上大哭一场;
办雷锋主题月的黑板报画雷锋少了一只耳朵班长说为的是体现画出侧脸的感觉;
三年级“六一儿童节”合唱歌曲之前的朗诵是我和一个叫陈超伟的男生;六年级鼓号队比赛地点是在金水三中……
包括第一次听到“绿城”这个词的场景,我都历历在目。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也是我刚刚转来不久,当时学的是口语交际部分,根据城市特色命名的文化常识,像山城重庆,泉城济南之类的。
老师突然问:
“同学们知道咱们郑州被称为什么吗?”
大家异口同声:
“绿城!”
我一脸懵逼,那个时候我对“咱们郑州”这四个字尚未适应,对老师同学以及路上的行人都自动归类为“你们郑州人”,当大家纷纷讨论说爸妈经常带自己去绿城广场玩而我连绿城广场几个字怎么写都不知道的时候,那种心情是很微妙的,有点茫然,有点好奇,想融入却又因为不知而感到无措。
为什么叫绿城?其实老师都没怎么讲清楚,我给绿城下的定义就是“树很多”,其实我自己也没看到很多树,小区里的几棵女桢,马路两侧的行道树,窄窄的街道上两侧的树足以为道路撑起保护伞,夏天是行人的福音。
小学四年初中三年都要步行上学的我,在树荫的庇护下,走完了我的童年和花季。
早些年还有些房地产广告词里偶见“绿城”,但是到了今天,“绿城”似乎成为每一个郑州人心照不宣的秘密,几乎无人提及,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略带无奈戏谑或者嘲讽的“堵城”。
电动车
在郑州,你可以没有法拉利、劳斯莱斯或者奔驰宝马,但是你绝对少不了一辆电动自行车。
工作日的上下班高峰的街道和公路,几条主要干道以及主要干道的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处,甚至可以用“蔚为壮观”来形容。
绿灯亮起,随着交通协管的“一声令下”,电动车潮如决堤的洪水汹涌向前。
基本上都是五六辆电动车并驾齐驱,有些驾驶技术高超的同志见缝插针如入无人之地,在车潮中来去自如。
这个时候的汽车公交BRT全部靠边站,街道是非机动车的天下。
这也是在我外出求学之后才深刻体会到的——我曾一度惊异于长沙的马路竟然没有自行车道以及路上三三两两少的可怜的电动车和自行车。
电动车的优势直接促进了“摩的”行业的发展。火车站、地铁口、公交车站,操着河南方言的“摩(墨)的(地),摩的,摩的坐不坐”直接占据了我脑海中关于郑州记忆的一部分。
后记:
老从是用几个意象性的东西,来描绘了下她关于郑州的记忆,大概是写的仓促,居然忘了收一个尾……
简而言之,关于郑州的记忆,如果想要去回溯的话,那还是很多的,一时半会也不会轻易的就想完,平日里倒也不会专门去想,只是在偶然的某个场景下,可能会不小心的触及到我们的一些点,类似于在桐乡吃了一个将近学期的米的我总是会不由想起郑州的粉面两掺儿,在路过当地中学的时候也会想到郑州的“骠骑校园文化”,(也是后来才知道原来很多地方没有骠骑这种东西)
我以前说过,郑州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但那是广义上来说在曾经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的内心,它还是有着那么点特别的
就像不同的城市可能会有同样的路名,但意义却并不相同,每座城市都有高楼,都有马路,都有人群,但是不是每座城市,都有你
这大概是“自己的城市”对于自己来说最独到的意义了吧
生于斯 长于斯
不知道未来怎样,但它已鲜活的存在于我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