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咏柳》为例谈如何用还原和对比细读文本?
语文社群今日导读问题设计:
1.孙绍振找出了这首诗中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由此我们读出了什么?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2. 美不在客观特征,而在审美体验、审美发现,这篇解读中你是否对这个观点印象深刻?为什么?
3.对最后一联句式、语气的赏析,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发?
共读收获:
为什么用碧玉来形容柳树?
为什么用丝绦来形容柳丝?
明明就是春风剪出了柳叶,为什么还要发问?
对诗歌进行解读时,不能用机械反映论的观点,诗歌是对现实进行艺术的加工,是诗人眼中的兴发感动,读诗歌就是要读出诗歌背后那一双默默观察的眼睛。
看柳树,工匠看的是柳树的材质,画家看的是柳树的外形,诗人看的是柳树的审美。不同的身份看柳树会看出不同的情感。解读诗歌就要进入诗人的情感,用诗人的眼光去还原当时的情景。
绿色的柳树为什么使用碧玉妆成?“碧玉”这一文化符码背后对应的是“小家碧玉”这一文学意象,是小家碧玉般的女子,诗人看来,绿丝低垂的柳树就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小家碧玉,垂下的万条柳丝就是她胸前飘浮的衣带。精巧的柳丝是大自然的圣手神笔,也是小家碧玉用精巧的女红剪裁而成。碧玉、丝绦。这些意象背后是诗人的审美,是诗人对柳树这一自然物象的珍爱与欣赏。因为是小家碧玉般的美女,因为有精巧的女红,所以用二月春风般的剪刀剪出了精巧的柳叶。唯有小家碧玉高超的女红,唯有灵巧的剪刀,方能裁出这般巧夺天工的柳叶。
绝句只有4句,句式上要适当变化,方能显出统一与错综之美。所以结局中的上品往往在第3句变换为祈使、否定、疑问或者感叹。
例如:
劝君更尽一杯酒(祈使),西出阳关无故人。
谁知盘中餐(疑问),粒粒皆辛苦。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感叹)
野火烧不尽(否定),春风吹又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否定)。
元代诗论家杨载在(诗法家数)中特别强调绝句主要在第3句“转”的功夫。短短的4句在第3句和第4句语气上转折一下,才不显得单调,在语气的统一和变化中达到和谐而不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