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的静逸,随着凉爽的风扑面而来,泛着慵懒的路灯,偶尔会调皮地眨一下眼,匆匆的夜归之人,从身边疾驰而去,奔赴远方的温馨,余下的只有自己的心跳声和脚步声,在一度的疲劳之后,脚步愈发地轻松和从容。沿着熟悉的路线,走在一条净化着内外的路途之上,月亮渐渐地升起,在云朵间穿行,月光洒在京西这片土地之上,而一切在月光之下越发地清晰,秋虫不寂寞,在夜色中鸣唱最后的芳华。
秋夜,秋月,秋风,秋虫的鸣唱,却丝毫不见秋的颓唐,初秋的夜,给人以惬意和隐于内心的喜悦,一切在秋天次第成熟,禾黍,瓜果,甚至于野草也鼓起了肥硕的尾巴,在风中摇曳着。甚至于一个人的心态,在经历了春的萌动,夏的热烈蓬勃之后,积蓄了许多,一层层地封存,裹着淡淡的苦,淡淡的甜,亦不知在何时去开启。在某个深秋的月夜,在某个严冬西风歌唱时,静静地打开,任酒的芬芳弥漫。
此刻,是月下的旱河路,车和人更加地少了,永引渠内,偶有波光闪烁,水缓缓地流动,听不见水声,默默地,让人有一丝的不安与惶恐。月亮从云朵间露出脸,却又给月下一切增添了些许朦胧。天空却是异常地清爽和透亮,一样望去长天阔,远山消隐秋水默。夜行之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感受。穿过夜色,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仿佛另外一个自己,在观望,在思忖,夜色掩映了许多的不堪,隐藏了喧嚣,甚至于罪恶,却仅凭一弯月色,照亮了夜行之人的内心。每一个人,在夜里会更加清晰地洞察一切,因为没有过多干扰,也没有过多的目标。只有远处的灯光,指引着前行的方向,物化于心,对大多数人而言,心中的一盏明灯,是渡江的一苇。
一个人,有太多的归去来,静卧窗台时,隐约可见的西山,记忆里每一处的停留,仿佛都在西面绵延的群山下面,内心静静地安放,游荡,舒缓地枕在山的臂弯里面。群山轻拥,似曾相识的一切。此心,绝无无处安放的凄凉。
睹叶思秋,于秋风中细数过往,烦恼或去或来,忧愁时隐时现,是亦可为归去来。不停地辗转,不停地的反复,亦为归去来。转过街角,一切似曾相识,不知是谁熟悉的名字在风中被记起,人间的正道,生命的至理,在来来往往中被次第推倒,重来,再推倒,如此循环往复,却是生活。
常常,我们为自己的碌碌无为找寻一万个理由,但之于内心,永远也摆脱不了煎熬,总是在向别人证明着什么,但谁真正去在乎,只有自己,跳出束缚着的框范,审视似曾相识的自我。
俗世里的归去来,也许就是折腾,但不折腾,很多人不明白自己究竟是几斤几两,在折腾之中,明晰了自己在绝大多数领域的无知和短视之后,终于渐渐明白,很多时候,很多事情,知其可为而为,而过多的堆砌,其实于事情本身没有什么助力和意义。人文的世界 ,只有用心和真心,这一个维度。物质的世界也莫不如此,实字当先,才会有起于累土的大厦。做事情,往往不需要去包装,一旦陷入其中,只能是舍本逐末。
一切又不能是简单地归去,放弃对于本真的追逐,有些时候针对于细节的抽丝剥茧必不可缺,颇费周折,但之于事情本身,脉络却是清晰的,孰轻孰重,总该有准确的认识。
是夜,在明亮的月光底下,重回一种状态,以步伐丈量脚下的土地,回归一种踏实的状态,让自己迈出的每一步都更加地坚实。
我们的身体,在某段时间,积蓄了太多的能量,以至于成为负担,留下臃肿和病痛,以及沉重的喘息;我们的内心,也会吸纳太多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甚至于虚无,却一味地守候着,期待着想象中的什么早日到来,到头来却往往是无奈、失落和苦涩。所以,我们的身心,需要排空一些东西,在汗水的熠熠生辉中摆脱诸多负面的东西,这就是归去来。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主旨是,人的心灵容易为形体所役使,每一个人都清楚,那么为什么失意且独自伤悲?亡羊补牢,犹为未晚。迷途知返,昨非今是,一样弥足珍贵。舟行水上,微风轻拂衣襟。驻足扣问前行的方向,唯一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阻挡了你我的行程。
噫,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何必徒伤悲。
月下旱河,吾谁与归?
只是在走路,减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