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船长发的一篇测试依恋类型的文章,其中到了4种类型的依恋人格,我做了一下测试,发现我自己是属于第1种类型,这种类型叫做回避型依恋。
所谓回避型依恋就是说,他是很善于隐藏自己的情感的,他觉得别人的情感都是不可靠的,都是不安全的,他选择的应对方式是回避逃避,试图真正的自我掩盖起来,为了逃避可能受到的伤害,就好比是一只鸵鸟一样,他把自己的脑袋深深的扎进了土里面,以为也不见你,就可以不用去面对。
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非常的麻烦,因为在和别人付出感情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全身心的投入,比如说我以前很难和别人建立非常亲密的链接,因为始终觉得,当我真正要付出自己感情的时候,内在总有一种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让我狠狠的踩感情的刹车,就好像李敖说的,只爱一点点,就是我只先付出一点点先看一看,就爱一点点就好了,这样子即便是受伤,那也不至于流太多的血。
所以我曾经很难和别人建立起亲密的无间的那种关系,比如说二肋插刀的兄弟或耳鬓厮磨的闺蜜,即便是一些比较好的关系,也是处在中等强度,对于以前的我来说,那已经是顶格了。
而且,麻烦的是这种依恋类型在童年的时候就已经定形了,甚至在三岁之前,这个孩子的依恋类型,就已经定格下来了,通过什么呢?就是通过他和父母的一种互动,他是否得到全身心的照顾和热爱?他是否被忽视是否被否定?是否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还是有一个喜怒无常的母亲?这些都可能给他的依恋类型打上深深的烙印。
从这个意义上面讲,童年的这段经历至关重要,因为这种关系会深深的印在孩子的脑海中,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其实一个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源自于他在童年的时候和父母的关系,当他从父母那边得到安全,他知道别人是可以依靠的时候,那么他的心中就有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会让他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他无需害怕更无需回避,也不会矛盾,更不会迷惘。
反之,则很惨。总之,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是自己和世界关系的投射。
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了我和父母的和解,在我经历过了不快乐的童年,抑郁的青年以及反思的中年之后,我才终于获得了与父母的一个和解。这段心路历程,其实是很不堪的。
我不禁在想,假如可以的话,我希望我的孩子不用再经历我这样曲曲折折的心路历程,他可以享受更加快乐的童年,我希望他能够有一个安全的依恋。
我希望他会明白说,不管怎么样,父母都是他最后的安全的港湾,而这个港湾总是会在那边,不管他在外界经受了怎样的风雨,过得怎样的不堪艰难困苦,甚至伤痕累累,他都知道,只要他回到父母这边,他都能够得到修复,他知道他自己在父母这里是安全的。
所以我清晰的知道,其实一个人首先得要和自己的父母和解,然后他才有可能把那种种不安全感切断,然后能够给予自己的孩子足够多的安全感。
因为一个具有一个心中有安全感的父母,他是不会把自己的焦虑矛盾胆怯投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的。
我有时候经常看到一些家长,已经彻底的放弃了自己。他会把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都给到孩子,把最差的东西都留给自己,并且告诉孩子。我这辈子就希望你能够出人头地,爸爸妈妈再怎么辛苦都没关系。
实际上我看到这样的孩子有两种结局,第1种就是孩子会压力山大觉得很难承受,最后会因为这种日益增加的压力而感到受挫无助挫败感,他会因此而对人生充满挫折感,最后他会觉得彻底的失去安全感。
第2种孩子抗压力比较强,他在这种压力之下竟然获得了世俗的成功。但是可悲的是,他并不会因此感激这个社会,而是觉得说这个社会这么不公平的对待我的父母,所以我会更加残忍的对待这个社会。这种带着恶意的成功给社会带来的伤害更大。
总而言之,二种类型的孩子都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导致的恶果。
在我看来。不管是回避型依恋,还是矛盾型的依恋,或者是混乱型的依恋,他们共同点就是,童年时候受过的伤给孩子造成的一种不安全的不同应对形式。
矛盾型的依恋就是,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相信自己是安全的,也不知道如何付出自己的情感。
而混乱型的就更糟糕了。他要么就不敢,要么就全身心的要求别人给予他安全感,比如他觉得碰到了一个正确的人,那么他就像一只八爪鱼一样,把它碰到的正确人紧紧的抓在手里面,不给他任何的空间。
比如,我们有时候也看到有一些。陷入爱河的情侣,他要求对方一天要20个电话,形影不离的,根本不给对方任何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没有由来的觉得对方变心背叛,最后会导致对方根本受不了这样的监视而放手。
以前会觉得说怎么会有这样子的人,恋爱真的会使人抓了狂,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其实这个祸根早在他的童年就已经种下了。一个不幸福的童年导致了他有不幸福的恋爱和婚姻。
而这个不幸福的种子在他童年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
大部分的人在童年都多多少少的受过一些伤。根据一些不完全的统计资料。75%的人在童年的时候曾经受过各种各样的伤,也就是说能够获得安全感的孩子,可能不到四分之一这样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面来讲,我们这个社会中有大量心理不健康的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永远就如此,比如说我自己,我觉得我能够走出那样的泥潭。最终和自己的父母达成和解是一个标志,他预示着我自己从此以后,内心会获得了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肯定和接纳。
因为得到了父母的接纳,同时也接纳了内在的那个害怕的恐惧无助的小孩。当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了解自己的内在,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实际上是一堂必须要上的课。只有一个人接纳了自己的内在和自己的父母。最终疗愈自己,他才有资格说他可以给予别人安全感。
所以每天学点心理学,是每一个成年人必须要做的功课。
不仅为自己,也为自己的孩子。
我是南星学生教育中心林老师
每日原创家庭教育文章第2年第369篇
2020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