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琅琊榜》的敬意,看了些《楚乔传》,当然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上的品质,但却是一段密切相关的历史——它们的历史背景设定是差不多同一时候,也就是历史上称“魏晋南北朝”中的“南北朝”时期。
有意思的是,《琅琊榜》里的大梁(南梁,502年-557年)和《楚乔传》里的大魏(北魏,386年—557年)灭亡于同一年,也就是说,大梁(南梁)和大魏(北魏)的故事,有相当一部分重合。就像一批人在某导演带领下在某导演带领下在金陵(南京)拍摄《琅琊榜》的同时,另一批人在洛阳拍摄《楚乔传》——至于《楚乔传》中为什么把北魏首都设定在长安,就不知道原因了。
《楚乔传》中,大魏国的皇帝姓元,这是他们汉化后给自己起的姓——我们可以相信,后面蒙古族称元朝,也多少受到这个姓氏的影响。他们原本的胡姓是“拓跋”,开国皇帝叫拓跋珪。
戏里女主角楚乔爱上的燕国世子燕洵,其实燕洵无论姓什么也不应该姓燕,北燕的领导人有冯、慕容、高三个姓,没有姓燕的。
北魏最后是谁给消灭的?
这就涉及到电视中一个主角宇文钥——不是宇文钥(因为历史上没有这个人嘛),而是宇文家族中的当时镇守在长安城的宇文泰。
公元532年,把持了首都洛阳军政大权的枭雄高欢立元修为皇帝。元修无法容忍权力被高欢把持,在534年投奔长安的宇文泰。不想宇文泰也同样是枭雄,同样是权臣,他依然只能当傀儡皇帝。
534年,高欢另外立了元善见做皇帝,并迁都于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
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元修,立元宝炬为帝,定都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
高欢起兵讨伐西魏,在山西玉山被打败,却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歌《敕勒川》——因为敕勒族(也就是高车族)臣伏于北魏,魏军将士中有不少敕勒族人,而高欢或者拓跋珪,都曾生活在敕勒川一带。(相关链接:敕勒川,阴山下)
550年,高欢死后,他儿子高洋废掉东魏,自己做了皇帝,这就是北齐。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逼西魏皇帝拓跋廓退位,建立了北周——他自己没几天就被堂兄杀了。
同一年,南方的枭雄陈霸先废除了梁敬帝蕭方智,建立了陈朝。陈朝最著名的皇帝叫陈叔宝——后世诗歌里经常提到他,以一种讽刺和叹息的口气。
无论是拓跋姓,元姓,还是宇文姓,他们都是鲜卑族人——当然早已经自觉地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