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更要认真做,磨砺功利心、浮躁心。
从小到大,几乎所有人都浪过、都作过,本来能拿到的东西没了,本来能达到的高度也差好远,其实都是自己浪死的,作死的。
拿自己的成长来说,初中换了不喜欢的老师,就故意不听课,时间长了,丢掉了自己课上能记住老师所有话的好习惯,究其本质,可能还是投入度不够,因为自己的作,让自己潜意识认识到原来课上除了全部精力投入,还可以不听,还可以零精力投入,潜意识里增加了选择,一个不好的习惯和心态就诞生了,哪怕理性上你知道自己要认真听,但终究你有了一个其他的选择,心态有时会控制不住的切换过去,诱发心理和身体各方面的连锁反应,可能这个就叫做变懒了,这个懒可能也要伴随你一辈子。
高中时,做题总是去计较是否有收获、是否感兴趣,做题心浮气躁,练题功利心强,如果自己觉得没用,干脆不做,极大程度导致自己基础很不扎实,自己的心态总是“我做多少题分数上就得有提高啊”,或者“我会做这道题显得我很厉害,让别人知道了自己会做很开心”,从而在最重要的高考吃了大亏,现在看来可能高考考的就是心态吧!
大学有同样的问题:对数学的不认真,自以为是,觉得老师讲的不好自己就不想听,让自己的数学功底烂到爆,大一时对自己的c++设计不能敞开心怀,心无旁骛的去学习,而是感觉投入了时间学不懂的话,嫌自己丢人怕被嘲笑,从而害怕,又想接触又犯怵,从而接触时间少,心又不静,导致学的很差。蓝桥杯培训期间,自己各种不认真,感觉好累不想做,别人比自己做的快自己也心慌,自己做的好一点就洋洋得意。蓝桥杯的失利让自己感受到重大挫折,一蹶不振,被鄙视感十足这些都和功利心,刚开始的心态有很大关联。
来到公司,最早听金老师悟空平台培训,前后端讲课时,自己一副“干嘛要听这个,我以前没用过,我之后可能也不用,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再学吧,需要用的时候自然就会了……”的心态,听起来多么有道理。当另一个伙伴有相同想法时,想法就加剧了,成了义正言辞的再正常不过。于是,三天培训结束之后,写一个前后端打通的demo时,自己得到别人指导还费了好大的功夫,可以说是自己作出来的,自己罪有应得,自己没好好听。
遥想这些年,自己因为功利心、浮躁做事不踏实,吃的亏一点也不少,而且相当严重。为何到了今天还不知悔改,自己作出来的坑,真的是再苦再累再可怜也是活该!
做一件不喜欢的事情,可以磨砺心态,打造一颗稳定的平常心,即使不喜欢,也要认真、竭尽全力把它做好,做到再无可进步之处。因为生活中没有处处都是你想做的事情,而且人生的每一段都很重要。越是挑剔,越是什么都做不好,还越来越挑剔。能竭尽全力做好不想做的东西,遇到机会或者自己喜欢的东西,才能明白他的珍贵之处,才能把握好它。不踏踏实实做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任务,可能永远都无法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每一天都应该认认真真,每一天都应该竭尽全力,每一天都该过的有意义,可是自己真得过的有意义的又有几天?真的每一天都不能再改进、更优利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