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而原生家庭更是塑造我们行为方式与世界观的重要场所。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打地洞”,这并不是简单粗暴的唯出身论,而是反映了原生家庭对子女后代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人都会做很多自己的父母曾经做过的事情,即使他们总是发誓自己绝对不会这么做。可以想象,他们的父母也曾经发过同样的誓。原生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我们的影响就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其影响甚至可能伴随我们一生。即便我们已经离开原生家庭而独立生活,但依然很难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超越原生家庭》是美国婚姻家庭心理治疗专家罗纳德·理查森博士的著作。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帮助人们找到应对自己原生家庭影响的办法,让他们摆脱过去原生家庭一流的问题,从而在新家庭中过得更加幸福快乐。
在开始本书具体内容之前,作者提出了克服原生家庭遗留问题所需谨记的两条基本原则:
1、关注重点在自身。别人改变不了你,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同样的,你也改变不了别人,所以重点是如何改善自己,而不是试图去改变他人。
2、要有充足的积极性和动力。改变自己是一个漫长且困难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需要进行大量的思考。除非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动机,否则很难坚持下来。
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家庭关系的基本原理、家庭内部关系、如何改善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今天要讲的是其中的第一部分——家庭关系基本原理。
早期心理学的研究,将亲子、兄弟姐妹等家庭内关系看做是独立的元素。但随着大系统理论自上世纪中叶起逐渐被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之中,将家庭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观点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治疗中的主流观点。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家庭成员交互作用时所产生的有形和无形规则构成了相对稳定的家庭结构,成员间形成特定的交往模式。同时,家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家庭不断与家庭外系统发生交互作用,家庭内成员之间和亚系统之间也不断发生交互作用。家庭的问题,本质上来说都是源自家庭的不良沟通交流方式。
举例来说,夫妻之间需要相互尊重、需要对子女教育等重大问题协商取得一致;亲子之间需要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如果夫妻动辄吵个不停,或者家长经常打骂孩子,不用说这样的家庭迟早会出问题。
对于作为大系统的家庭,家庭系统理论提出了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1、家庭作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2、一位家庭成员的改变会影响到其他所有成员。
3、家庭系统努力维持改变与稳定间的平衡。
4、家庭系统依据已建立的规则运行。
1、家庭作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诸多亚系统组成的。然而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一样,家庭内关系的复杂性是远远大于各亚系统的简单叠加的。因此在解决某个亚系统存在的问题时,也必须要考虑家庭整体对亚系统的影响。比如说要解决婆媳问题,不能只盯着婆媳二人,还得寻求丈夫或公公的协助。
2、一位家庭成员的改变会影响到其他所有成员。
在一个家庭中,没有什么事情是孤立发生的。比如说家庭中有人得了重病,其他成员的工作安排、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心理状态等都会受到影响。而其他成员发生的改变,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生病的成员。不仅如此,发生在家庭成员身上的诸如学业有成、职场升迁、生儿育女等其他的重大生活事件,也都会对其他成员造成影响。
3、家庭系统努力维持改变与稳定间的平衡。
家庭系统有其固定的运行模式,有着保持稳定的倾向。但是家庭成员发生改变—其他成员产生平衡性“补偿”—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会让家庭系统的平衡点有所改变。
4、家庭系统依据已建立的规则运行。
每个家庭、每种关系都有其内在的规则。这种规则,并不是企业、组织那样的成文规定,而是规定了家庭成员在特定背景下应该如何采取行动的期望。
规则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明白讲出来的“显规则”,另一种则是隐含的“潜规则”。相比来说,“潜规则”数量更多,而且往往对成员的心理状态影响更大。比如说,在有些家庭里不允许成员表露出“悲伤”的表情,一旦看到孩子哭泣时,大人就会让他们不要哭、要积极看待事情,这其实就是家庭“潜规则”的具体体现。
以上的这四条规则,揭示了家庭系统的基本特征。在未来的几天里,我将介绍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家庭内部关系,包括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家庭分歧的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三角模式、子女出生顺序与性别序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