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话“双减”
最近以来“双减”话题可谓热之又热:分享、交流;讲座、报告;纸质、电视……一切关注教育的媒体、平台及“发言者无不以“双减”为热门主题。
何为“双减”?简单来说就是“减轻学生的校内学习负担”和“校外辅导负担”。
何为“负担”?即承受的压力或担当的责任、费用等。
学习是人类成长的重要途径,学生作为求知者进行学习怎么就成为负担了呢?因为这其中产生了变相的、过重的、不符合教育或者说违背学生学习规律的不良作为,导致于学生假学习、浅学习、甚至于逃避学习。
纵观形形色色的“双减”热议,不同的“发言人”、不同的教育者由于地区的差异各抒己见、方法多样。当然,也有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的主张和倡议。
不论什么政策或者措施,我还是提倡要“因地制宜”。中国之大,城乡不匀,发展不齐,请问面对的“双减”基础或者说背景将有多复杂?
拙文中所提“城乡”,我主要想针对“城乡家长差异”和“城乡学校差异”来谈谈“双减”将会面临的一些问题。当然,这里的“城乡”也非指全国各地的同类辖区,或许就是我所观察到的几个贫困县域。
上一个星期,在某平台关于“双减”主题的交流中我提出一个看似荒唐的问题——如果学生都很少读书了,还要怎么进行“双减”?
提出这样的问题不是我有所愚昧或者过于唐突,我确实很多次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也不怕全国各地的其他老师笑话,不怕他们“质问”——就像当时就有人问我“学生不读书干什么?”我只知道他们很少读书,在干什么不是一言两语能讲得清楚,具体原因也不是某种号召和措施就能迎刃而解。
感兴趣的不妨可以思考或者调查这么一些背景问题:
第一,当城区家长(泛指在城区生活的所有人)周末也好、假期也罢轰轰烈烈地给孩子找各种校外补习班的时候,占绝大多数的乡村家长在带领着孩子做什么?
第二,当城区学校时时刻刻“狠抓”学习的时候,占绝大多数的乡村学校又在各种设备、师资、学生学习意识等主观或者客观因素下在做什么?
这两点问题值得所有想热议“双减”的教育者认真调研调研,当然不欢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各种“倡议”,更不欢迎一刀切的“双减”督察,希望相关部门也不要忘了中华民族“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传统美德,更不应该促成又一个“形式主义”的诞生,一线的老师们已经很辛苦了。
二十四年的贫困乡村学校从教生涯,每每想起乡村教育的根本发展,无论于家长、学生还是师资设备或者社会关注而言,有过很多的喜悦,当然痛心的问题也不少。
“听风就是雨”“没有走稳路或许又得跟着他人跑步前进了”,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在哪里?
思想的均衡、意识的均衡、环境的均衡……乡村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