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
第一次听说复盘的好处,是2017年看成甲的《好好学习》一书。读的时候很受触动,读完后却没有行动。之后的近三年时间,也从各个地方听到复盘的好处,却迟迟不愿意展开行动。
这次参加小能熊的活动,一是感觉500块钱的押金足够让自己行动一次了;再者,从毕业到工作,新的环境里已经待了有3个月的时间,也希望用一次复盘,来好好总结与思考自己与工作的相处形式。
追溯
在描述复盘的经过之前,重新审视自己,为什么在此之前并没有很好采取复盘的行动。
原因一:模糊的复盘
在这次复盘之前,我对于复盘的认识只有:1. 它很有用。2. 它是前段时间的一次梳理。
但是复盘什么,如何复盘,复盘的格式是怎么样的,这些问题我其实都并没有思考过。这样喊着「复盘」的口号,当然难以落到行动上来。
上周读到了阿知儿一篇关于复盘的思考,提到复盘的最简模版:
问题 - > 原因 -> 改进
这三个词有点平凡中见真理的感觉。也促使我参加了这次复盘的社团。经过5天的行动,我将这个模版进一步扩展为我的复盘清单:
做的好的 -> 原因 -> 总结
做的不好的 -> 原因 -> 反复追问 ->原因 —> 针对改进制定计划
除了增加了总结好的一面外,这次复盘中,我深切感受到追问原因的重要。
原因二:完成的心态
完成大于完美,这是一种促进自己尽快行动的好心态。但如果过于强调完成,就可能会与复盘的本质相抵触。因为,复盘本身就是在完成之后进行的总结。我们在阶段性地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常常需要放松一下身心。那么我们完成了一个月一个季度的工作之后,松懈下来的自己,似乎也很难再去完成一次颇为重要的复盘了。
我在2018年年底的时候,读到了几篇其他人的复盘,收益颇丰,于是早早的计划在19年元旦的时候进行一番复盘。但是时间一到,想着已经结束的2018年,和几个好不容易赶上的deadline,只想躺上几天,完全没有了复盘的意愿。
因此,复盘需要的应该是成长型的心态。就像读书之后的制作卡片与输出,写作之后的反复修改,不把完成作为目标,而把自身成长作为目标,才能让人有动力进行下去。
复盘行动
复盘的流程就如上面我给自己整理的模板:
首先是对过去半年自身做到的、和没做到的事情的梳理。之后深层次剖析问题的原因,找到原因后,提出解决措施,最后制定出下一阶段的计划。
而在其中,杨洋老师提供了几个工具帮助我们
五问法
在我们寻找问题的原因时,杨洋老师教我们通过不断的追问自己五个为什么的问题,来发现更底层的原因。
杨洋老师觉得五问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但在我看来,五问法是在逼自己回答一个自己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浮于表面的原因,大家都很好找,而且也愿意找。我们本能地推卸掉可能来自自身的责任,并逃避可能伤害到自己的答案,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但是,如果想要成长,却需要将这些不愿说出口的答案暴露出来。
我在追问自己为什么自从工作以来,每天的闲余时间就不去坚持读书了。我的第一个回答是没有时间和意愿,第二个回答是下班后也要学习工作的内容,另外工作和学校的区别不太适应,每天比较疲惫。自此,我在为自己的问题找着肤浅的借口,如果就此打住,我可能会心安理得地接受现实。
但第三和第四个追问是,「为什么宁愿看网络小说,也不愿意去看一些更能提高自身的书?」、「为什么博士毕业期间,那么繁忙,依然可以坚持阅读,现在上下班时间固定,晚上周末又着充足时间,却不去读书了?」
这个时候我开始不得不去面对问题的本质,那些抛去客观因素后,与「我」有关的答案。
「学校到工作,进行了转行。基础比较差,我不够自信。」
「需要补足的知识还很多,让我有焦虑感。」
「焦虑感让我在闲余时间难以静下心来阅读,所以去看网络小说、综艺节目这些快餐文化来进行放松。」
感觉走到了这里,我才慢慢触及到了问题的真正原因。
每个人内心的壁垒不一样,有的人很坦然说出自己的不自信,有的人却小心地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如果总是选择绕过去,问题可能就像杂草一样,每一次剪去地面以上的部分,却又从同一个根部长出。
除此以外,与他人的交流也很重要。在和伙伴的讨论问答中,还被指出,自己似乎有专注力缺失的问题,也同样需要一些方法来改进自己。
POWER 模型
我觉得五问法应该是这套复盘方法的核心了,而POWER模型,则是得出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后的进一步完善。
POWER模型包括了优势、问题、其他的考虑、如何增强优势、如何克服劣势五个方面。
就像我们做计划时总是雄心万丈,结果到年底发现计划不用怎么改就又能用在下一年。我们自以为找到的解决方案,可能到了执行时漏洞百出,让自己不战而降。
例如我在思考如何改变自己有些焦虑的心态时,我想要固定时间静心阅读。用模型分析后,发现可能与自己工作的关系不大,无益于改变自己的心态。又计划通过读论文等方式,快速打牢基础等途径,但都有着执行上的问题,或者可能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打扰。
我最后给自己开的药方,是学习一本目前专业最为经典的书目。以日拱一卒地方式阅读学习,这样既让自己每天能有固定的时间沉下心来,又能通过可以计量阅读进度的方式,看见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
而在如何增强的思考上,我计划撰写技术博客,增强自己的成就感。
SMART 模型
SMART模型是关于想好解决方法后,为下一阶段任务制定计划的技巧。
它包括了:简洁(Specific)、可量化(Measurable)、能完成(Attainable)、相关(Relevant)、有截止日期(Time-bound)。
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进度条来管理自己的进度。《暗时间》一书的作者就介绍过如何将工作游戏化,一个可量化的任务,和它的完成情况,就是你打怪升级的进度条。都知道学习其实是一件延时很长的反馈过程,而一个进度条,就可以减少内心的不确定,增强自己的笃定感。
我将要读的书每一个章节作为了一个小关卡,全部打完才能顺利通关。
在此基础上,我还结合了与POWER模型有些类似的WOOP模型。利用心理学中「心理比对」的概念,思考了在执行计划中会遇到的问题,并制定应对措施。
例如比较难的章节啃不动怎么办?有些内容需要一些不会的前置知识怎么办?
思考了应对措施,如找到相应的网课、博客、作业答疑材料等,那么当真的遇到问题时,可以快速行动,不至于手足无措而行动瘫痪了。
再思考
在一个闭环的复盘行动完成以后,我还需要再重新思考一个问题。
复盘意味着什么?
实现反馈。
这里的反馈不是类似「读者反馈」的概念,而是工科中的系统与行动相互作用的一个概念。工科的学生都应该知道反馈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要走到远处的一个路标那去,最好的方法不是朝前走,而是盯着路标走。那么你每走一步之后,你都会根据你看到的路标修正自己的方向,最终到达目的地。
复盘也是这样,如果一味地行动而不去复盘,你就可能偏离原始的方向。这个偏离,可能是目标的偏离,行动的偏离,方法的偏离。总之是各种阻碍你的因素,没有复盘这一种反馈,你可能离自己的目标渐行渐远。
实现收敛。
收敛是一个数学概念。代表着得到的结果汇聚于一点。而我们的行动则常常会处于发散的状态。
当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尝试也许是一种好方法。但是只尝试,不复盘,那么每次尝试的结果没有办法对自己未来的行动提供指导,下一次行动依然是发散式的尝试,自己就永远不会进步。而复盘,就是在不断尝试后,得出一些经验、规律,为下一次行动提供指导。
很多人都会强调模型的重要性,那这些模型哪来的呢,难道是用公式推理的吗?当然不是,当我们研究一个模型,我们会发现各种案例的总结,并最终能够将不同的场景、措施,收敛为一个模型。而我们利用复盘,也可以将自己的的行动、尝试,收敛到一个可以复用的模型上。
实现知行合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行动而不复盘,行动就会迷失方向,只复盘而不行动,没有行动的对照,思考也只会更加疑惑。
我一直觉得知行合一是一个很好的状态。而复盘不就是通过「行」来影响「知」,通过「知」来影响「行」吗?
小能熊有个口号是「知道、得到、做到」。而我们通过复盘,可以将其再进一步,完成做到而知道,从而开始下一次的迭代。
尾声
最后一点思考是,复盘是一种仪式吗?是否有固定的形态?
我的答案是:是也不是。
一个类似小能熊社群提供的复盘模版,有助于我们提高复盘的质量。
但完成一件小事,一个小的感悟,都可以成为自己此刻的复盘。
现在「元技能」、「元学习」被讨论的很多。在我看来,复盘,其实就是行动的「元技能」。它可以是落实到实处的一个行动,也可以是时刻发生的,对自己行动的感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