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乱政擅权,朝中大臣、天下英雄无不切齿扼腕,恨不得生吞活剥董卓。奈何董卓麾下有二十万西北铁骑,兼收吕布为义子,如虎添伥。其时朝中人才凋零,不是老迈之人,就是文人书生,血气方刚、而有英雄气概的袁绍与带甲数十万的董卓不能抗衡,只好愤而出走,回到渤海,拉起人马,等待机会。善变多智的曹操单身刺杀未遂,不得不亡命天涯。其他朝臣虽不乏忠义之士,却只能以死尽忠,任人宰割,反而成就了董卓的淫威。曹操逃亡到老家后,立刻招兵买马,发矫诏汇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可惜因为英雄相会,各怀一心,最后无功而散。董卓借机迁都到自己的势力范围―――长安,有函谷关这道天然屏障,其他军事力量无法企及,董卓更加无所顾忌,篡逆自立,只是时间问题。朝中大臣都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只能苟求性命,得过且过。最为忧心的莫过于司徒王允,身为三公高位,事汉帝,食汉禄,国家有难,却不能有半点作为,王允感到十分无助。正在他长吁短叹之际,养女貂蝉的关心激发了他的惊天之谋,他利用美人计,巧设连环,激起了董卓和吕布之间的矛盾,从内部实现了突破,最后吕布将董卓刺杀,终于让朝廷上下扬眉吐气,弹冠相庆。后人有诗赞赏道: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十八路诸侯,几十万大军,讨伐董卓,并没有将董卓怎么样,身无缚鸡之力的貂蝉凭着惊人的美貌,不费吹灰之力,轻轻地瓦解了董卓和吕布的利益联盟,不可谓不是奇迹,令天下英雄为之气沮。当然,这其中居功至伟的是王允,奇谋正是出自这位老臣,他一直心系汉室,忧虑国家大事,为朝廷殚精竭力,甚至为了挽救汉朝,牺牲爱女,可谓精忠报国。但是计谋却要借助女色,让一个弱女子去完成经国大业,想起来不免让人感到羞愧。特别是王允这样身居朝廷要职,靠学问人品立足的正统老夫子,更会觉得内心惭愧。王允不仅是个对自己严厉的人,不能也不会整天担心董卓篡逆。董卓虽然荒淫残暴,但对王允还是十分尊重的。他本是边境地方军事长官,对朝廷政治根本不懂,只知带兵打仗,残酷杀孽,因为手中有军队,才能入主朝廷。但掌权未必就能理政,所以一应朝廷大事,还得王允的支持帮助。如果王允只图个人富贵,完全可以屈就董卓之下,董卓也曾许诺,如果得等正统,王允就是朝廷元勋。但王允是个正直文人,以效忠正朔朝廷为追求,当然不会助董卓篡逆,他念念不忘的是如何铲除董卓,算得上是个汉朝忠臣。但是王允太过严苛,对人对己都是如此。本来用美人计除掉董卓,延长汉祚,是大功一件,然而正是因为用了美人计,而且是自己的爱女,王允这样的正统文人总是觉得不很光彩,心中始终是留有阴影的。
除掉董卓,这在当时的朝廷,是天大的喜事,王允和大臣们设宴欢庆,犒赏有功之人。正当大家欢庆之时,却有人为董卓痛哭哀悼,而且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王允大怒,令人立即拿到,原来是名噪一时的才子蔡邕蔡伯喈。董卓把持朝政时,他的谋士李儒曾劝他擢用名流,以收人望。蔡邕被征用后,董卓很是欣赏,一月三迁,官至侍中,十分亲厚,董卓虽是个居心叵测、心怀篡逆之人,但对蔡邕还是青眼有加的,过去文人都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所以董卓死时,虽万人称快,蔡邕于情与理都要哀悼一番,只是公然痛哭,冒天下之大不韪,初犯众怒,就不免感情冲动,书生意气了。待到被逮捕公堂,悔之已晚,这时他还天真地以为只要甘愿接受惩罚,至少可以保命。所以当王允质问他:国贼董卓伏诛,实为国之大幸,正直之士,都在庆贺,你身为汉臣,却为国贼哀痛,是何道理?蔡邕回答道:我也不是不知道董卓是国贼,我何尝是个忘本之人,只是想到知遇之恩,忍不住哀悼一番。我也知道自己是个有罪之人,只是希望能保全性命,像司马迁一样,用余生续写完成《汉史》。王允对董卓深恶痛绝,为除掉他还牺牲了爱女的声誉,自己也背上了靠女人成大业的名声,所以对董卓一党绝不留情,再者蔡邕还要续写《汉史》,那自己靠女色除掉董卓的计谋岂不要流传千古?自己在千秋万代之后,不是一直要被后人耻笑?王允是个迂腐严苛之人,哪能受得了这个。当即就要杀掉蔡邕。众人怜惜蔡邕之才,都为他求情。太傅马日禅劝说道:蔡邕是旷世逸才,如果让他续写《汉史》,实乃盛事,而且他为人孝顺,杀了他,恐失人望。但王允固执异常,不听任何人的劝告,决绝地杀了蔡邕。马日禅感叹道: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费典,岂能久乎?然而王允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严苛正在为自己掘下坟墓。他的固执和迂腐不是只征对蔡邕,对所有董卓余党,王允都不放过,而且是不允许投诚悔过。董卓手下有四个得力干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都是西北汉子,粗鄙之人。董卓死后,四人带着一部分军队返回凉州,惧怕朝廷问罪,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派人送表到长安谢罪,请求赦免。这时长安朝中是王允主政,如果王允能变通处理,赦免四人,则董卓旧部顿时可以瓦解,甚至收为朝廷所用,几十万铁骑如能归为朝廷,再选一二能征惯战之士统领,则朝廷的军事实力完全可以威慑天下,且当时天下诸侯成气候者并不多,握有这支实力雄厚的部队,则天下可传檄而定,根本不用大动干戈。如此,则汉朝一代或许能够绵延更久。可惜王允书生意气,不以国家大业为重,只顾坚持个人的那点迂腐之气,无论如何都不肯赦免李、郭、张、樊四人,且放出狠话:董卓跋扈,就是赖四人之力,即使赦免天下,也绝不赦免四人。这就给四人完全定性了,永远是朝廷的叛逆,子子孙孙,永世不得翻身。四人无奈,只好商量着隐姓埋名落草为寇、亡命江湖。谋士贾诩献策说:如果你们放弃军队,独自逃跑,就像剪断了翅膀的鹰,拔了牙齿的虎,只要一个小小的亭长,就有力量将你们绳之以法。到时候一点反抗力量都没有,后悔就来不及了。不如诱招董卓旧部,杀入长安,事成可以主政朝廷,统一天下,不成,再走也不迟。四人深以为然,于是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王允不同意赦免董卓旧部,要派军队荡平西凉州,搞得大家人心惶惶,西凉州是董卓的老巢,当地人们多多少少都与董卓的部队有关系,听说朝廷一个都不赦免,全部要杀光,如何不怒而抗争?这时李郭张樊四人振臂一呼,还不应者云集?“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这个口号一出,大家纷纷响应,表示誓死相从。一下子聚集了十几万人,董卓逃散的旧部闻讯,也陆续加入抗争行列。浩浩荡荡杀奔长安。
此时朝中已无可用的将军,部队本就不多,又大多是董卓旧部。王允只好把抵御叛军的任务交给吕布,吕布只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勇夫,武艺勇气都堪称上佳,但论及智谋,就等而下之了,作战时一味猛打猛冲,开始叛军还无法抵挡,但几次交手后,吕布就上当受骗,中计落败了。吕布手下很多人来自西凉军,见吕布无所作为,转而投降叛军,吕布部队本就人少,这下就更难以支持了,吕布徒有高强武艺,根本无法施展,只好退守长安。乃至叛军兵临城下。长安城原是董卓的势力范围,又经营那么久,党羽甚多,见西凉军至,立刻就有人开门迎接,吕布乃无谋之辈,抵不住叛军势大,只好劝王允一起逃走,王允是个正直文人,忠汉忠君思想根深蒂固,而且把名声看得比性命还要重要,岂肯顾命逃跑?他对吕布说: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吾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这几句话说得慷慨激昂,以身死国,不愧大丈夫!留在攻破的长安城,王允自知难以幸免,直至被杀,王允一直都没有折节,而且临死前还大骂叛军,从容赴死。可以说,王允是汉室难得的忠义慷慨之士,一个弱文人,在军阀掌权的时代,时刻想的是以死报国,其人品气节实在是令人敬佩的。但也正是因为他的迂腐严苛,不善变通,激发了董卓旧部的叛乱,除去董卓后朝廷好不容易有几天安生的日子,又开始遭遇更为惨烈的浩劫,汉献帝终其一生,也就是董卓伏诛后有一段短暂的自由,其前其后,都沦为傀儡,且欲与常人等不可得,历经董卓,李傕、郭汜,曹操、曹丕三次专权,天天生活在担心恐惧之中,妻子亲戚皆不能保全,虽贵为皇帝,却是最为悲催之人。这一切,细究起来,王允也是难逃其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