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听《曾经我也想一走了之》,在歌声想起时,把我带回那些我生命很多内心脆弱的时候,有时候我也会想一走了之。曾经有人问我,你愿意为我而死吗?我没来的及回答,那时候我只有十九岁,我的那个曾经在初中喜欢的女孩,你连死都不该还谈什么喜欢?而她的一句话,我望而止步。好像把所有的喜欢卑微到尘埃里。却没有开出花来。
后来我读到余华的《活着》在细想之余觉得小说中的福贵活着有时候比死还要艰难,我终于能回答那个我喜欢的女孩,我愿意为你去死,可是我死了,你愿意为我而活着吗?我渐渐的明白“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其中的道理。当我读到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时,我觉得“孤独”是每个人生活,生命的薄雾。“木月”的死让我觉得难以忘却,“直子死”让我看到了自己,同时也看到了善良的人。“死的对立面不是生,而是生一部份永生。”我觉困惑不解,但是乎有懂得。但说不出来。
一
《你好,之华》上映的时候我没有去看,只是简单看了些预告片,我看见了周迅在电影里演主角,我觉得有吸引力,但我却迟迟没有走进电影院去看这一部电影,有人说电影矫情到极致,甚至有观众抱着去看周迅或胡歌的演技去看的,好多人起步看不懂,好多少似懂非懂。
我拿着手机打开爱奇艺准确看这部电影,电影一开始讲述是之华的姐姐之南的离开,我想这样的开厂会不会让人无法接受,我时常想如何描述家人的去逝,已经表达自己心里面那种说不出的感受。在小时候我看见我同村同学她爷爷去逝了,我那时候觉得她好可怜,我觉得好像安慰她,但说出话来时,无亦是伤口撒盐。然而之华代替姐姐之南去参加同学聚会,还没有来的及告诉他们,之南已经走了,却被推上了台发言。而大家却没有人发现她是之华。看到这里我觉得之华大多数学生时期活在姐姐之南的影子里,也在姐姐的影子里有明显的失落感。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一直活在我唐哥的影子里,我记得我考试拿了第五名,却被他们说是我抄的。我贴在强上的奖状却被撕裂了。
二
电影的起始于尹川的一封信,我在之华的回信中看到了之华虽然喜欢着尹川,但却和他道家常,把生活中的细味末节的事情与尹川分享,有时候我也想成为这样。仔细想足以看出之花已经放下。电影中唯一的瑕疵是尹川知道是之华代替姐姐之南去参家同学聚会,去写信给之南。尹川说:“看着你努力装之南的样子,我居然忍住不揭穿你。”我很佩服那些在爱情里“拿得起,放的下”的人,我常常期许自己成为哪种人,但在过一的一段感觉中,我好像还是原地徘徊,不愿走出来。却有时常积极鼓励我自己“有阴影的地方,便有光。”在飒然要留下陪睦睦时,我看见了她的成长。
而尹川写的信却阴错阳差的寄到了之南的老家,而同时被之华和之南的女儿睦睦和晨晨看见了,那后续尹川不知道之南已经去逝的情况下回信,好像打开了回忆的钥匙,一个人错过,一个人的遗憾。我很感动是尹川在去学校相遇的时候,感觉好像从记忆回到现实一样,尹川说有些“恍惚”,而这种感觉好像是我们初中老师讲的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什么事“触情生情”。或者说“触景伤情。”
学校里长满杂草,教室里已经杂烂不堪,已经没有人在哪里读书栖息,跟很多我们那时乡村小学一模一样,而可供回首的只有那时候的勿勿岁月。
三
当尹川跟着睦睦和飒回家时候,尹川给之南上香的时候,我突然间泪流满面。好像无法抑制一样。看到这里我的电影忍住暂定了一下,我想缓缓我的情绪。而打开时我看见了睦睦说:“我妈妈是自杀的,为什么要对外面说是病死的,这样以为妈妈犯了什么错是的。”其实大多说抱着是“家丑不可外扬”的逻辑,而只有小孩眼中是单纯的。就像“《皇帝的新装》大人说你的衣服多好看,而只有小孩说你没有穿衣服。”
睦睦说:“你要是我爸爸就好了。”这让我想到我小学一年级学的课文《难忘的八个字》,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楚了。生活必须朝前走,母亲的离开睦睦和晨晨她他们必须坚强,好像除此之外没有它法。我在内心是祝福他们,也同时期许自己明天会更好。
晨晨问姥姥人为什么会死?我也好奇为什么晨晨会问这么一个问题,但是想到他在一个乳臭未干小孩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内心深处是多压抑的,我在厂里上班做了五年,有人坦言说我长的显老,与于是我觉得自己所有经过生活不易都会写在脸上,相同的有人说我面善,却娓娓道来是因为经常读书才会一样。我一直相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可大多数我却把读书当做“孤独”时候的消遣。不合群独自“狂欢”。他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晨晨关于“死”的疑问,其实是我们成年人后对“生” ,或者说是“活着的思考。”就像现在的我,过完年后二十四岁了,却不知道自己怎样前行。我也时常抱着厚厚的书籍取暖,从夏夜到无数个冬天。有时候独自一人走过一条街,看过一部电影,见过一个人时。也会把这个薄情的世界却深情对待。
就像电影中的晨晨,一个人一条狗,从白天走到黑夜,是乎没有人懂她内心的那种说不出来的痛苦与俱伤。像似那首老哥《亲爱的小孩》里所唱“亲爱的小孩是否找不到回来的路。”也能引起我的共鸣。
四
电影以写信插叙的方式,把过去的勿勿那年,青葱岁月铺面开来,而那时候的“之华”“之南”和现在的“睦睦”和“飒然”她们几乎长的是一模一样,我在想导演是把她们做为一种青春的延续,在她们的身上会有进步,让错过不在错过,让遗憾不在遗憾。把未来可期的美好同样寄语她们。让“勇敢追梦,以及卑微无迹可寻。”
当我看到年少的尹川让之华把他写的情书交给姐姐时,但是却不知道自己也喜欢尹川,正于爱奇艺上的评论:“我没有戴口罩他却没有注意我,却对我视而不见。姐姐戴了口罩他却心之神往。”纸是包不住“火”的,谎言是换不来“爱情”的。即使是善意的,好像不勇敢,好像不出众的就该被遗忘。
胡歌饰演的“张超”哪满脸胡须的样子,说话很痞的样子,无异于把一个角色演活过来了。而张超说:“之南一点女人味都没有,我看着就想打。”而那时尹川心里肯定在想,为什么当初没有选择我?而是“他”这个渣男。而在张超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来“睦睦”和“晨晨”的来到,那种眼神是对张超的反省。同时那种“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法,并不适合沉默的大多数。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常常懊恼于自己如何选择以后人生,杨幂曾经在电视上说:“选择并没有错,错是你选择了能否坚持的下去。而把错变为对的一部份。”虽然和原话有所差异。但意思接近也行吧。
五
我一直懊恼我要不要写这篇文章,毕竟电影中大多数是悲伤的氛围,当我一次有一次看到电影中的剧照的时候,我才觉得把他写下来,也许没有观众。
忽然明白“成年人的悲伤,既然是那种面无表情,内心缺失伦陷却在人群众手无举措的自我。”就像错过已经错过,为了不留遗憾,何必不勇敢一点。就像遗憾已经是遗憾,何必不珍惜眼前人。抬头望天依旧美好。
尹川教会我怎么去爱,或者说是如何做个父亲。张超教会我了,吸取教训好好工作,好好对待未来的她。之南 和之华 教会我在未知未来路上前行要对自己好一点,活着什么都强。“睦睦”和“晨晨”教会我了,不能遭遇什么不幸,内心要有希望。飒然教会我勇敢去爱。如电影种所期许:“愿每个人都活出最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