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名《我就是你啊:走向他人内心的7项修炼》
本书主要内容:通过一个寓言古代王国间的小故事,阐述人与人相处沟通的技巧与方法。
故事中的红蓝王国的老国王由于各自傲慢,沟通不顺利,面对分歧演化成冲突,以至于引起国家间战争。
红国王的王子奥姆被要求拜师智人,学习如何处理争端和冲突,于是他在不断艰难闯关中去学习各种情景的沟通技巧。通过各种奇葩经历,他终于在学以致用中得到了修炼,并最终解决了红蓝王国的冲突。
本书认知:
让我们知道了一次“冲突”是如何发展的,告诉了我们面对这样的冲突时该如何一步一步化解。
但是正如书中故事主角奥姆一样,即使知道了道理,也不是立刻就能自如运用,这一切都需要不断地在现实中刻意练习。冲突没有赢家,希望大家都能变成一个情绪管家。
9/4序幕及学艺开始
序幕讲了《红国王和蓝国王的故事》
从前有两个国王,蓝国王和红国王。两个国王治下的子民一直以一条河作为两国的分界线,相处和谐。突然有一天,因为一场地震,河道偏到了红国国土,导致蓝国百姓无法用水。起初,蓝红两个国王本着友好协商的态度互通书信,相互沟通。
不料,沟通中矛盾加剧,最后引发了一场残酷的战争,致使两国人民死伤无数,国家经济倒退好几十年。两国国王为此懊悔不已,可都找不到引发大战的根源。
蓝国王新国王奥姆通过智者的指导找到了两国发生战争的根源,明白冲突发生的三个步骤。
①武力与投降之外的第三条路是什么?
遇到问题时,人往往不自觉的会选择让自己轻松、简单、看似捷径的路,但往往这样的路是最无效的。武力就像是粗暴简单的方法解决,投降就像是逃避。武力和投降有时都是很容易的,而尝试解决问题才需要动脑思考,才是困难的。
②分歧”是如何演化成为“冲突”的
当我们与别人出现了分歧,我们就摆事实讲道理,然后威胁对方,最后辱骂对方。大多数冲突都是经历了这三个步骤演化来的。
结论:你要克制住想要反驳、威胁和攻击对方的欲望,在分歧和冲突中谁保持冷静谁就是强者。
生活中练习:回想一个你生活中和别人发生冲突的列子,是否是经过这两个个步骤演变而来。
9/5:第一关,学会如何控制情绪?
引向冲突的四个错误及解决方法
(1)当别人不同意我们的看法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她在和我们对着干,但实际上他只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2)当别人威胁我们的时候,我们会认为他想让我们害怕,但实际上是因为他在害怕,因为他害怕,所以他才会想威胁我们;
(3)如果别人批评或者侮辱我们,我们会觉得他打算伤害我们,但实际上一个人表现得极具攻击性,是因为他在自己的痛苦之中。”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4)要从你的愤怒情绪入手,只需要尽快离开冲突现场。闭嘴,然后离开。走远一点。距离和时间可以让愤怒平息。
总结来说,对方做出什么样的动作其实我们应该先考虑的是对方他自己的原因,或者更直接来说,是对事不对人,别把这反应看作是针对你自己的,从而让自己情绪失控。
书中精华
(你的恐惧愤怒并非源自真实的情况,而是源于我对事实的理解。换句话说,就是你以为的事实。在分歧中,你认为人们是在针对我,他们想要让我害怕,想伤害我,然后愤怒就这样产生了。反之,如果我能明白,他并不是在针对我,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他并没有想让我害怕,只不过是他自己感到恐惧,他并不是打算让我痛苦,只不过是因为他自己正在承受着痛苦,就没理由感到生气了,甚至,比起针对他,我更愿意倾听安抚他,让他安心。完全不同的情感就会由此诞生:好奇心、同情和同理心。)
9/6:第二关学会如何管理他人情绪?
两个误区:第一为了缓和别人的情绪,我们总是反对他们,而这只会让这些情绪更加严重,因为情绪是一种能量,越是压制,能量就越活跃。就像在河上建水坝,如果阻止水的流淌,水泵的压力就会大大增长。
唱反调和做评判是永远不会有效的,反之,还会加剧冲突。然而这却是每一个试图安抚别人的人下意识去做的事。
如何做?
“什么也不做!更准确地讲,不要按照你往常的习惯去行事。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唱反调’,不要‘做评判’,不管你内心的这种欲望有多么强烈。‘以不动应万变’,这是一种‘无为’的智慧。”
什么也不做,就相当于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我不反对你,也不对你做出评判。这相当于一种和平宣言,或者相当于告诉对方不与其开战。
如果你想做点儿什么,那就说一个能够抚慰别人情绪的词。——“对”,或者见机行事,将其替换成同意、好的、很好、我懂。重要的是,要向对方表明你不会攻击他,也不会评判他。
“但是有两个条件。第一,你不能把这句‘对’当作一种妥协或者投降,你口中的‘对’应当是一种‘欣然接受’的态度。‘对,我知道您不同意我的看法’,‘对,您之所以生气,自有您的道理’,‘对,我准备好了跟您聊一聊,看看我怎样才能满足您的需求’。”
“‘对’这个词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并不在于这个词义本身,而在于其背后隐含的态度。你的态度越是开放,你越是容易平复对手的情绪。”
“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欣然接受’。但是要知道,这就意味着我们刚刚说的‘无为’不是真的什么也不做,而是采取了一种特别的应对之策。所以才说‘不唱反调,不做评判’。但不管你说的词是什么,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
平复他人情绪两个条件:第一,说“对”但你口中的‘对’应当是一种‘欣然接受’的态度,第二“真诚”尽可能地做到诚恳。
9/7第三关,如何在分歧中寻找“共识”?
当别人拒绝你的某项提议时,你首先需要对其背后的原因表现出兴趣,态度要尽可能真诚,认真倾听他的回答,里面包含很多值得推敲和利用的信息。当对方解释时,为我们指明了入口,我们可以从这些入口进入,找到解决办法。
我们总是乐于向别人解释为什么他们是错的,但其实我们最应该做的恰恰是表现出对别人观点的兴趣,这也符合我们自己的利益。
9/8:第四关,学习如何达成首个共识?
故事中的主人公奥姆在学习第三个技巧时的遭遇一样。在驾驶一艘船在海上航行时,遇到远处的船照灯,奥姆想让对方改变航向,对方想让奥姆改变航向,双方都坚持自己的观点。
僵持不下,最后还是奥姆先想通了,改拒绝为发问,为对方为什么拒绝改变航向,对方回答,因为他是灯塔,无法改变航向。而奥姆庆幸自己没有固执己见而避免撞船。
总结:了解对方拒绝的原因,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建设对方是善意的),通过复述别人的话来让对方明白“你已经理解了对方的观点”,使他改变自己的态度。
9/9:第五关 ,学会如何“不卑不亢”?
我们能在不放弃自己需求的情况下理解别人。并且能把自己的想法在不引起对方愤怒的情况下传达出去
明白别人想要什么后的误区:1就是放弃我们自己想要的。2再次诉诸武力。用一种破坏对方信任的方式提出我们的要求。
通过主人公奥姆遇到赞不怒的故事,展现了沟通的艺术。在谈判中,一味地理解和迁就对方,往往容易让自己的利益受损。
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一种技巧,既表示理解对方的立场,又维护自身的利益,这种技巧就是并列式的表述,双方立场不同,处境看似也对立,实则可以共存,通过转变“但是”的转折思维,转换成“同时”的求和思维,让双方的利益都等到保障,以不卑不亢的表现形式,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双赢的目的。
总结:既坚持自己的立场、需求,又不引起对方的敌视、反感:不说“但是”,用“和”、“同时”,“对我来说”、“在我看来”
9/10:第六关,学会如何实现双赢?
这一章故事说到奥姆他们遇到了因为父辈纠结而无法在一起的巨人,于是打算去见见两位的父亲,看看能不能做点什么。
两个父亲在市集共用一个摊位,每人使用一小时,一整天来回摆放、撤摊,持续了很久。奥姆了解到他们关系很差,不会愿意一起使用这个摊位,一起摆放一起卖东西。
机智的奥姆,直接买下了这个摊位,并提出把货物都放在摊子上,等着,然后拉着两位一起聊天,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
其实呢,两位都是卖蔬菜的,卖的品种也完全不同,心平气和的状态下,想出了卖炖菜这种方案,两个人不但把蔬菜都卖完了,还有剩余的钱从奥姆那里赎回了摊子使用权。
这就是双赢的力量。
在分歧中我们总是倾向于把双方的观点对立起来。将双方的观点并列无疑是比诉诸武力或直接放弃更好的选择,但我们也发现为了达成协议,仅仅并列是不够的。
虽然有些时候妥协可能是唯一的解决方式。毕竟,能为彼此考虑各退一步,还是比任由冲突发生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好太多了。如果只看结果,妥协兴许并不是那么让人满意,但它对于维持关系也是有好处的。多一个朋友总好过多一个敌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
并列的艺术有两种好处。首先,他可以确认双方的需求,而不导致冲突。其次,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使得一个使双方都可以满意的解决方法有机会出现。”
9/11:最终的谈判
主人公奥姆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之后,代表蓝王国和红王国成功达成了一致意见,双方根据实际的诉求,提出实现双赢的解决方案:通过交换同等面积的土地修建新的河道,成功地为本国人民争取到了水源,两国人民的矛盾成功化解了,从此重新开启美好的人生。
第一步,平复自己的情绪,要做到纠正自己对事实的误判,通过深呼吸分散注意力,收住自己想要伸出的拳头,用可能奏效的方法去平复情绪。
笫二步,平复他人的情绪,不唱反调,不做评判,用“同意,好的,是的,没错”等来回复对方言语,既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又平复了他人情绪,就可以进入下一步。
第三步,理解他人,而非让他人被理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向对方问问题,学会从他们做解释中所说的话语中寻找对方的双方的共识,多为对方的利益考虑。
第四步,通过复述别人的话来让对方明白,你已经理解了对方的观点,复述有两个好处,既可以检验自己是否真的理解对方的观点,又让你的对话者知道自己被他人理解了,进而打消了继续争论的观点。
第五步,使用并列的词汇提出观点,而非将双方的观点对立,比如说,“对我而言,就我而言,与此同时,从我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用极其生硬的语气说,“没错”,“但是。。” 等双方明确对方观点后,问问自己,如何让对方诉求得到满足,又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六步,提出解决方案,多采用双赢的方案,试着多问别人有没有好主意在一起进行讨论,才用妥协折中的方式解决。